婚姻与家庭
  •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刊
  • 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
  • 家庭建设轻教材
立即订阅《婚姻与家庭》
首页文章详情

广西南丹瑶族服饰非遗传承人黎凤珍——“用印染技艺助力乡亲们增收”

发布时间:2024-12-04 14:31:17
来源:广西河池市妇联

一方素布,缸里浮沉,布料渐渐氤氲出蓝色。用手揉搓抓匀后晾晒,一日内浸染出浅蓝色的布样,如此反复一周颜色加深,再过一个月变成更深的颜色,色泽亮丽,经久不褪。从事土法染布和瑶族服饰手工制作44年,黎凤珍的指缝里藏着拂过岁月的蓝色。

10月22日,《人民日报》第6版版面。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生活着一支瑶族支系——白裤瑶,因男子上身穿黑衣,下身穿齐膝白裤而得名。南丹县八圩瑶族乡瑶寨村村民黎凤珍,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瑶族服饰传承人。

“我从小跟着长辈学习服饰制作技艺。”黎凤珍介绍,“瑶族服饰取材自然,制作一件传统女子盛装,常常耗时一年半左右。制作工艺包括弹棉花、织布、粘膏画、浸染、刺绣等36道大工序,100多道小工序。”

图②:黎凤珍在传统木式织布机前织布。韦乐 摄

谷雨种棉花,季夏收粘膏,秋收后染布。其中,粘膏画最有特色。“作画时,用画铲(一种三角形的铁片)蘸粘膏汁在布上绘出各种图纹。”黎凤珍说,之后便进入染布和刺绣环节,最终形成精美的布料。

随着技艺不断提升,黎凤珍来到瑶寨小学、芒场镇中心小学、八圩中学等学校,担任“瑶族刺绣传承班”授课老师,在县域内开展瑶族服饰技艺传习活动,培训人员1600人次。

“传统技艺能否做成产业?”黎凤珍一直在探索。她先后开设南丹县凤珍蓝靛染布坊和南丹县朵努手工坊,探索出“工坊+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工坊认购农户订单。两个工坊年营业收入超过200万元,累计带动100余户农村妇女居家就业。

“我年纪大了,做不了重活,多亏了朵努手工坊为我提供了收入来源。”家住里湖瑶族乡朵努社区的68岁居民何四妹说。2020年,何四妹进入朵努手工坊,学会了瑶族服饰制作技艺。一技傍身,何四妹有了生活来源,也树立起生活信心。“在手工坊工作,一个月有2000多元收入,这让我的生活有了保障。”何四妹说。

“用印染技艺助力乡亲们增收。未来,我将尝试把蓝靛染技艺用在枕头、背包等生活用品中,让产品卖得更好。”黎凤珍说。小染坊有了大前景,老手艺在这里焕发出新活力……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精彩专题

Copyright 2009-2025© www.mf-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婚姻与家庭杂志社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03307号-1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50001
地址:北京东城区史家胡同甲24号
联系电话:010-65060651
举报电话:010-65060651
举报邮箱:hunyinyujiating@mf-china.com.cn
官方微博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