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白裤瑶服饰制作与现代技术结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也能让更多妇女稳定就业。”9月14日,在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凤珍蓝靛染布坊,黎秋亿指导一位白裤瑶群众使用缝纫机制作白裤瑶百褶裙边时说道。
黎秋亿是南丹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也是里湖瑶族乡朵努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同时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瑶族服饰南丹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虽有多重身份,但她时刻铭记代表职责,不仅要代表人民发声,更要为人民谋福祉。
初心如磐 针线传情
黎秋亿的母亲黎凤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瑶族服饰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黎秋亿从8岁起就向母亲学习制作瑶族服饰技艺;父亲是八圩瑶族乡第十八届人大代表,她对父亲为基层群众发声的责任担当感到崇敬。
△黎秋亿正在指导白裤瑶群众使用缝纫机
2019年,在政府的号召下,黎秋亿开办了朵努手绣坊,为社区安置群众提供了产业支撑。朵努社区是南丹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现居住着以白裤瑶为主的各民族群众近6000人。2021年,在南丹县乡人大换届选举中,黎秋亿凭借其卓越的工作能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被白裤瑶群众推选为南丹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上任之初的黎秋亿发现,尽管白裤瑶搬迁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仍有一部分留守妇女因照顾家庭等原因无法外出务工,面临着就业难题。这不仅限制了她们的个人发展,也给家庭增收带来了压力。面对这一现状,黎秋亿挨家挨户走访,与留守妇女们面对面谈心,了解她们的诉求,并利用朵努瑶里片区联络站开展“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主题活动机会,进一步听取和梳理完善进站代表及群众的意见,逐渐厘清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萌生利用白裤瑶民族服饰制作技艺解决留守妇女就业问题的想法。
创新思路 破解难题
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黎秋亿开始积极行动起来。她首先向南丹县第十七届人大第二次会议提交了《关于修建民族服饰染坊就业扶贫车间的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南丹县人大常委会的督促推动下,相关部门使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402万元,在里湖投资建设了包括染坊、织绣坊和白裤瑶民族工艺展示中心等一系列具有白裤瑶民族特色外形的设施。场地有了,如何吸纳留守妇女就业?黎秋亿又积极组织留守妇女代表商量,提出合理化意见,并牵头成立了千家瑶寨文旅合作社,采取“非遗传承人+企业+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发展订单产业,将制成的白裤瑶服饰产品投向市场,获得的收入按一定比例分成。目前,已经吸引了近200名留守妇女加入。
为了帮助更多安置区的留守妇女,今年4月,南丹县凤珍蓝靛染布坊在八圩瑶族乡团结社区投入使用,吸纳周边留守妇女就近就业。昔日的留守妇女,如今成为技艺娴熟的工匠,她们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幸福生活的梦想。何美丽是团结社区的安置居民,其丈夫在外地打工,她留在家中照顾5个孩子的学业和生活,她说:“能在家门口工作,我感到很开心,方便我照顾孩子的同时,每个月还有近3000元的收入。”
注重传承 发展产业
在推动解决留守妇女就业问题的同时,黎秋亿没有忘记初心——传承和发展白裤瑶文化。她深知,只有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白裤瑶文化,才能让这一珍贵的民族遗产得以延续。为此,她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服饰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开发白裤瑶文创产品,发展文旅产业。
△黎秋亿正在指导白裤瑶群众使用缝纫机
黎秋亿与母亲共同创办了南丹县凤珍蓝靛染布坊和南丹县朵努手绣坊。这两个作坊不仅生产传统的白裤瑶服饰,还推出了手袋、围巾、抱枕等一系列具有现代审美元素的文创产品,这些产品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赢得了市场的青睐,年营业收入已超过200万元。此外,黎秋亿还积极参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向外界展示白裤瑶文化的魅力。她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展览和演出,通过现场演示和讲解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白裤瑶服饰的制作过程和背后的文化故事。在她的努力下,白裤瑶文化逐渐走出大山,走向世界。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作为一名由4万多名白裤瑶群众推选出来的人大代表,我应该为瑶乡群众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这样才能对得起父老乡亲的嘱托。”黎秋亿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今年已经70岁了,正是有了社会主义民主,白裤瑶才有了当家作主的权利。未来的日子,将继续坚守“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初心,倾听民声、反映民意,为白裤瑶乡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奉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