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与家庭
  •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刊
  • 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
  • 家庭建设轻教材
立即订阅《婚姻与家庭》
首页文章详情

智慧拥抱带刺的“家庭新成员”

发布时间:2025-05-23 15:55:13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作者/周公子

AI带着便利走进千家万户,让我们看到了科技赋能生活的美好。但就像春日里盛开的玫瑰,这份美好背后也藏着需要小心对待的“刺”。

AI这位特殊的家庭成员正在用它的方式重塑家庭生态。和它相处,我们需要更有智慧。

AI育儿:小心亲子时光被算法过滤

在育儿领域,AI看护器无疑为新手父母带来了革命性的帮助。它像一位永不打盹儿的守护者,用精准的监测和及时的提醒,使育儿之路少了几分慌乱,多了几分从容。不过,这份精准背后可能暗藏隐忧。

心理学的依恋理论告诉我们,那些容易被算法判定为非必要的细微互动,比如宝宝无意识的咿呀声、吃饱后满足的嘟嘴或假哭,都蕴含着孩子的自我表达和对互动的渴望,也是建立亲子情感联结的黄金时刻。

然而,在AI带娃的故事中,看护器在孩子哭泣时播放诗词歌谣的做法引人思考:当孩子需要回应时,真正在场的是父母还是机器?如果只是冰冷的电子音在回应,那么,孩子渴望连接的心理需求实际是被忽视的。AI的“转移注意力”是一种错位回应,无法给予孩子最需要的温暖和情感共鸣。长此以往,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更令人担忧的是,过度依赖AI的安抚功能,可能导致父母养育敏感性的退化。当机器代替父母解读孩子的需求,父母与生俱来的育儿本能可能会逐渐钝化。这远比一时的育儿困扰更值得警惕。

智慧父母这样做:

明确AI看护器的辅助定位。它是“安全监测员”,而非“情感替代者”。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当亲自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特别是对一岁以内的婴儿,每一次温暖的互动都至关重要。

建立无科技亲子时间。在这些专属时段里,关闭所有智能设备,用最本真的方式与孩子交流。通过触摸感受体温,通过气味判断换尿布的需求,通过声音了解孩子睡得好不好。这些看似低效的互动,恰恰是传递感情、构建安全依恋的关键密码。

AI保姆:家务少做了,夫妻互动不能少

在智能家居时代,智能设备默默承担了不少家务,有效减少了夫妻间因家务分工产生的摩擦。然而,这份便利背后同样隐藏着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那些曾经被视为负担的家务—一起准备晚餐、协作整理房间等,实际是维系夫妻情感的重要纽带。当这些事务被智能设备全面接管后,夫妻在协作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眼神交流、默契配合和共同完成任务的成就感,都在不知不觉中流失了。那些在共同劳动中自然发生的思想碰撞甚至争吵,本是维系婚姻活力的重要元素。而在智能家居普及的今天,夫妻需要主动寻找新的互动方式。

智慧夫妻这样做:

善用科技省下的时间创造高质量的相处。例如在每周五下班后开启“慢生活模式”—让扫地机器人工作,夫妻俩则一起在厨房尝试新菜谱,把烹饪变成放松的创意时光,把智能音箱设为“爱情点唱机”,轮流为对方点播有纪念意义的歌曲,在音乐中重温美好回忆。总之,家务少做了,但夫妻互动不能少。

持续为婚姻注入新鲜感。比如每月设立一个成长主题,互相写下对方三个可爱的缺点等,用新态度、新经验、新方法为生活增添色彩。

保持分享的习惯。可以在每天睡前进行“今日三件好事”的交流,轮流讲述当天让自己开心的三件事。让分享成为夫妻同步的桥梁,紧密连接情感。

银发陪伴:让AI成为社交桥梁,而非情感替代

AI为许多老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就像故事中的王奶奶,不仅丰富了日常生活,更在子女忙碌时获得了及时的情感回应。

然而,如果老人过度依赖AI陪伴,甚至习惯于不打扰子女,真实的人际互动就会悄然减少。与机器交流,虽然能令老人更轻松,不需要考虑他人感受,也不会遭遇拒绝或误解,却可能让老人逐渐不习惯维系那些“不完美但有益”的社交关系。

智慧子女这样做:

鼓励老人将AI视为社交的工具而非替代品。老人可以通过AI学习,将学到的技巧分享给好朋友,或者用AI整理旅行攻略,组织老友出游。总之,通过“数字准备+真人交流”的模式享受科技便利,建立“数字-现实”的良性循环。

亲身陪伴温暖老人晚年。随时关注父母的身心状态,观察他们的社交频率是否降低,定期组织家庭聚会,或者陪父母去公园散步、打太极等,避免他们远离家庭关系,过度沉浸于虚拟世界之中。

做父母的“信息守护者”。面对AI提供的大量信息,子女可以开展“信息甄别小课堂”,用简单易懂的方式教会父母警惕诱导性内容、识别AI语音模仿等新型骗局。

本刊观点

AI就像是一位带刺的“家庭新成员”,有利也有弊。我们不能因其存在的问题而全盘否定,也不能毫无保留地盲目接纳。唯有保持清醒的认知,权衡利弊,才能更好地拥抱AI为家庭生活带来的便利,让AI在家庭中找准定位,与人类合作共建幸福家庭。

精彩专题

Copyright 2009-2025© www.mf-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婚姻与家庭杂志社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03307号-1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50001
地址:北京东城区史家胡同甲24号
联系电话:010-65060651
举报电话:010-65060651
举报邮箱:hunyinyujiating@mf-china.com.cn
官方微博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