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金可默怀着“让洱海清,农民富”的初心,主动请缨从北京来到大理,担任古生村科技小院负责教师以及洱海流域科技小院集群的负责人。作为中国农业大学长期驻扎在洱海边的唯一女教师,她用脚步丈量田间地头,用科技助力农民增收,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在这片青山绿水间书写了一段既扎实又感人的故事。
从“象牙塔”到“田间地头” 科研路上的新使命
金可默本有着一条顺风顺水的学术轨迹: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后出站,到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担任副教授,她专注于土壤结构相关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成果。然而,这条“既定”的轨迹因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的一场讲座而发生了改变。
在2009年,张福锁院士创立的“科技小院”模式,旨在通过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服务国家农业绿色发展战略。这一理念让金可默深受触动。“科研不仅是实验室里的数据与分析,更应该是解决田间的实际问题。”怀着这样的信念,她敲开了张院士的办公室,坚定地表示:“我想去科技小院,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科技小院的使命,不仅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更是服务国家战略、培养具有“大格局”与“真情怀”的复合型人才。在张院士“科技小院服务国家战略”的指引下,金可默开始在洱海流域践行绿色高值农业技术创新,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全新动力。
扎根洱海 探索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的平衡点
洱海流域是自然与人类活动深度交织的区域,但长期以来,鲜食玉米种植管理粗放、过量施肥等问题导致氮磷流失,对洱海生态造成了巨大威胁。面对农民增收与生态保护的双重挑战,金可默带领团队学生依托科技小院的“1351研究方法”,全过程记录农户生产行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种植技术优化。
建立了“育苗移栽、减肥、减密、降磷”的鲜食玉米绿色高值技术体系,2024年在古生片区5个自然村实现全面推广,实现氮磷投入减少50%,鲜食玉米单穗重提高6%,亩产值增长44%。技术推广不仅降低了洱海流域的环境污染风险,更显著提升了农民收入。同时,她还带领学生参与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模式的大面积推广,在洱海流域5.5万亩农田实现亩产提升10%,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与高值增收的双赢。
科技小院: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桥梁
2024年,张福锁院士全面部署绿色梦想“121”行动,即创新1套理论——根际生命共同体理论,取得2个突破——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创新与绿色智能肥料产品创新,实现1大变革——绿色高产高效区域实现。
金可默以此为行动指南,在洱海流域深耕不辍。尽可能发挥科技小院作为一个综合平台,汇聚各方力量,架起沟通桥梁,联通农业产业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模式可复制样板建设的作用。她始终牢记张福锁院士“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的教诲,将个人的科研追求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为农业绿色转型和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赋能农民 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科技小院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实践。金可默带着小院学生,通过开展绿色种植技术培训、田间观摩会和线上课程,推动了绿色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2024年,团队在古生片区举办绿色种植技术培训20场,覆盖1500余人次,发放鲜食玉米种植技术日历1000余份、扑克牌800余份、膳食营养等科普扑克牌1000余份,帮助农民提升绿色生产和生活意识与能力。
同时,基于洱海的生态旅游资源特性,金可默聚焦民宿经济和电商培训,赋能村民多元化增收。通过电商培训,村民掌握了短视频拍摄和直播技巧,打造了“互联网+农业”新模式。庭院经济方面,挂牌民宿从最初的3家增长到77家,直接带动村民增收200余万元。
党建引领 服务乡村振兴
金可默深知,党建是科技小院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为将红色党建堡垒建设在村屯农家,她把党组织关系转到洱海边,组建了全国首个由高校教师和农村党员组成的党支部,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支教活动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累计覆盖群众近万人次。
她带领团队以党建为引领,探索出“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服务模式:生态保护、产业升级、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组织振兴同步推进。古生村民变为“新农人”、传统白族农耕文化在绿色高值模式里焕发新机、科技小院成为古村落的“新名片”。2024年,古生村科技小院累计接待社会各界参观129场次,直接或间接带动古生村增收1200余万元,成为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示范点。
让科研深植田野 为农业强国贡献力量
金可默始终坚信,科技的价值在于服务社会,科研的意义在于改变生活。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她将技术创新应用于鲜食玉米绿色高值种植中。未来,她将继续扎根洱海边,把科研写在大地上,把人才培养融入乡村振兴,用科技与智慧守护绿水青山,为农业强国和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