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岗位上都有她们的身影
社会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她们辛勤的付出
广大妇女同胞用劳动和智慧
在各行各业书写下最美的巾帼华章
让我们一起走近广西南宁市邕宁区的“她们”
一同感受“她”力量
广西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党委书记 潘春兰
她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经常深入一线走村入户,与脱贫户唠家常、谈发展、谋思路。为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她通过财政支持、创业投资引导和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等扶持政策吸引能人返乡创业,成功吸引返乡创业能人55人,打造产业基地38个,为农户提供小额信贷1173万元,带动1350户农户发展产业,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户收入“双增收”。
她四处奔走考察学习,审慎研判,立足淮山、桑蚕、果蔬、辣椒、畜禽等本地产业资源优势,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提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123”步曲工作思路,着力打造一批“小而精”的亮点特色产业。她积极盘活那楼镇三江村23栋集体蚕房,引进桑蚕和珍稀菌培育2家龙头企业,打造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蚕桑产业和全国珍稀菌研发深加工基地,打造三江桑菌融合发展区,辐射带动三江村以及周边村将近30%群众种桑养蚕养菌。
她一直把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放在心上,主动联系有关部门共为当地180名妇女儿童提供了法律咨询,调解涉及妇女权益的纠纷150余起。
为推进重大民生项目落地那楼,她认真梳理征地痛点难点堵点,寻找解决办法,到群众家里讲规划、谈政策、聊发展,打消群众顾虑,完成民生项目征地任务,助推南湛高速那楼段顺利通车,打通了那楼经济发展大动脉。她抢抓机遇,协调供电、自然资源等部门与群众召开多次现场办公会,及时解决用地、用电等问题,使千万元级光伏新能源发电项目成功落户那楼。
她积极推动那楼生态便民停车场、全民健身中心、保障性住房配套设施3个重大民生工程,多次与施工队伍共同谋划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用地用水问题,极大地缩短了工程进度。3个重大民生工程的投入使用,使镇区风貌焕然一新,巩固了那楼镇“国家卫生乡镇”金字招牌。
近年来,她先后获得2018年广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20年广西“最美家庭”、2021年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2021年全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22年南宁市“最美清廉家庭”、2023年度广西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广西南宁振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广西女能人协会会长 林汉文
她凭借过人的魄力、胆识和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带领公司团队克服困难,辛勤耕耘,从最初的300亩果园发展成为南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她本着“发展一项事业、带动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涵养一方水土”的事业理想,全力配合政府产业发展计划,对农户开展火龙果标准化种植培训,为他们免费或优惠提供优质种苗,免费安排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种植,带动和影响一大批农户种植火龙果,走上富裕道路。
她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一心扑在火龙果产业事业上。她从境外、台湾引进优质火龙果品种,创新栽培技术,主导培育、选育出了美龙系列自花授粉、大果型、含糖高、抗病害、耐储运的新品种。她整合资源,调配技术力量,组织人员开发了原料型、礼品型、休闲型和冷藏型四个系列20多个加工产品,取得6项发明专利,参与编制了《绿色食品 火龙果生产技术规程》(DB450100/T5-2010)《火龙果采收储运技术规范》(NY/T3911-2021),参与发起中国(南宁)火龙果流通标准。
她建立了分拣中心,配备分拣设备、恒温包装车间和储存冷库,与相关领域领头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合作,打通销售渠道,不断提高种植和流通服务能力,实现了企业从单一种植企业向水果全链条供应链式企业转型。她所创建的企业——南宁振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完成自身产品销售的同时为方圆150公里范围内需要种植、分拣、包装和销售服务的种植企业、种植户和农户提供服务,帮助他们解决产品销售难题,提高产品形象和售价。
近年来,她担任过中国妇女第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届妇女代表大会执委、政协邕宁区第三届委员、广西女能人协会会长、南宁市火龙果产业协会顾问、邕宁区工商联执委,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大创业致富榜样”、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活动女能手、广西优秀女企业家、广西壮族自治区 “科技种养能手”、南宁市“劳动模范”、南宁市“科技种养大王”、南宁市“科技种养能手”、南宁市“十佳巾帼创业明星”等荣誉。
广西南宁市邕宁区直属机关保育院党支部书记、院长,高级教师 黄红华
近几年来,为了让传统文化教育落地生根,她带领团队系统厘清了壮族民间游戏资源的价值取向,从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增强儿童文化自信的角度构建了幼儿园园本课程和实施模式,实现了以教师主导、集体教学为主转向以游戏为基、幼儿为核的幼儿园保育教育模式变革,并从区域携手发展角度构建了成果推广行动路径。课程的开发经验受到广西幼专教授团队、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这两年来,她先后20次面向南宁市内外做成果展示和汇报,辐射引领幼儿园教师20000多人次,入园参访600多人次。充分发挥了课程低成本、高效益的作用,有效地解决城乡幼儿园小场地、资金少、游戏材料缺乏等问题,协同创设出体现游戏精神的幼儿园教育环境,拓展课程建设思路。为县域幼儿园传承乡土文化、改进教学方式提供了可操作策略,为实现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增强儿童文化自信提供了成功的课程模式和实践路径。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园所在办园方向、保育教育质量等方面逐渐得到完善、提升。2023年,园所先后获评“南宁市五四红旗团支部”“南宁市品质课堂建设示范学校”“南宁市幼儿园品质教研示范性教研组建设单位”“南宁市幼儿园学段科学衔接基地学校”南宁市“放心餐饮星级单位”“邕宁区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邕宁区品质课堂建设示范学校”“邕宁区五四红旗团支部”等称号,园所品牌彰显。她本人也获得南宁市基础教育成果等级评定二等等次,并获得自治区模范教师、邕宁区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邕宁区“品质课堂”建设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广西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屯了村妇联主席 谭庆玲
她扎根妇联岗位二十年,经常深入到妇女同胞中间去倾听她们诉求,做妇女同胞们的贴心人,成功调解家庭矛盾纠纷200余起,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家庭裂痕的修补师”。她时刻关注单亲母亲、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努力协调解决妇女儿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发挥“儿童之家”作用,定期开展阅读、垃圾分类、爱心帮扶等活动,培养孩子们爱好阅读、注重环保的好习惯,帮助困境、留守儿童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作为村医,她坚守在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第一线,给病人精心治疗,耐心护理,遇到老年体弱患者主动上门了解病情,特别是独居老人,她总是定期入户走访,为他们免费测血压、查心率、测血糖,甚至免费治疗。疫情期间,她始终走在最前线,为居家隔离人员测量体温,传授疫情防控知识,积极投入卡点值守、入户排查、防疫宣传等工作,充分展现巾帼力量。
作为帮扶干部,她关心帮扶户的生产生活情况,第一时间联系收购商家,解决帮扶户农产品滞销问题。她坚持改革创新,和温氏公司合作,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养殖肉鸡,每年出栏三万羽,荣获2011年邕宁区“致富女能人”称号,带动了本村妇女从事养殖业,提高经济收入。
此外,她还利用业余时间带动周边的妇女姐妹们组建了一支乡村“健身舞蹈队”,鼓励本村妇女参加文体活动,提高妇女身体素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她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为民、务实、贴心的新时代基层妇联干部的光辉篇章。2023年,她荣获广西“最美基层妇联干部”称号。
广西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那良村妇联主席、文化专管员 岑彩甜
作为妇联主席,她融入基层,走近群众,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深得干部群众特别是妇女群众的支持和信赖,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勤劳和汗水为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增光添彩。她坚持按照“立足岗位,服务妇女”的工作方针,耐心接访,真诚为妇女群众排忧解难,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民情、反馈民情。多年来,她累计接待群众来访150多人次,调处家庭婚姻、家庭暴力、家庭财产、土地等各种矛盾纠纷60多起。对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她都认真细致处理好,对一些当时无法解决的重要问题,及时转交相关部门办理,尽量让群众满意。她与相关部门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增强全村妇女的法律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
她充分发挥村妇联执委作用,招募20多名有意愿、热心村屯事务的妇女成立村屯环保妈妈志愿服务队,发挥“环保妈妈”示范引领作用,用实际行动带动身边群众移风易俗、转变观念,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2020年那良村那蒙坡被评为南宁市“环保妈妈志愿服务示范点”,为乡村振兴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她注重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丰富农村妇女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母亲节……她总是精心组织各类活动,大力倡导和弘扬优良家风,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引导本村广大妇女和家庭以德治家,和谐兴家。作为那良村文化专管员,同时也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采茶戏的传承人,她时常组织舞蹈队和采茶队到各个村参与公益演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助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2021年她荣获广西“最美基层妇联干部”称号。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曹文碧
她于2010年4月创办南宁市那莲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出资、筹资打造民间节庆,成功举办当地每年一届的赛巧节,在打造民族特色乡村游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成效显著。2014年,“那莲赛巧节”列入自治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7年,她本人获得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那莲赛巧节)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16年,“点米成画”列入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近年来,她在学校、社区设立培训班,将“点米成画”“刺绣、丝带绣”,艾叶线角香包制作和布艺绣球制作等传统手工带进校园、社区。截至目前,她已累计走进校园20所、社区5个、其他传习点5个,培训上万人次,为邕宁区民族手工教育事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作出了突出贡献。2022年,她在广西第一届“能者为师--共创美好新生活,寻找社区好老师”全区总决赛中荣获二等奖。
为帮助留守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妇女增收,减轻生活压力,她主动教授妇女们制作艾叶线角香包、布艺绣球等文旅产品,并带领她们做市场销售,为她们实现增收。
2021年12月,她成立那莲非遗传承基地“妇女微家”,带领成员共21人,以服务妇女儿童为宗旨,致力于传承和发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手工艺,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爱心、热心、耐心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自信、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会和谐。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张月珍
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婆节的传承人,她用实际行功践行着蒲庙花婆行善孝老的美德,用柔弱的身躯独自撑起一个家庭,传承良好家风,先后获评2018年广西“最美家庭”、2020年第十二届广西五好家庭。疫情期间联系爱心企业购买物资到社区发放、协助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和消毒工作、组织家人和商会会员到红十字会捐款、积极参与无偿献血……用实际善举,诠释了能帮就帮的精神。
她一心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花婆民俗文化中邻里互助、崇德向善、不求回报的文化内涵。每年农历三月十一、十二,她组织开展为期两天的花婆节系列活动,传承邕宁民俗文化,宣传积德行善的美德。她开展富含邕宁特色的系列民俗文化传承培训班,召集妇女、民俗文化爱好者,邀请专家传授手工艺花灯、水灯、艾叶香包、疍家米食等制作技巧,让妇女有一技之长,摆脱贫困。结合母亲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及邕宁蒲庙地方节日等开展孝老敬亲活动,把民俗文化带进机关、社区、校园。她组织蒲庙花婆文艺队、八音壮鼓队、顶蛳山风情及疍家民俗表演团队等到社区舞台、社会福利院为孤寡老人及残疾儿童表演。在邕宁特色街区,田园风光区,园博园,万达茂宣传邕宁特色文化遗产。她组织学雷锋队伍、五娘公益志愿服务队免费为困难、行动不便的社区居民理发、保健、打扫卫生等。组织街坊邻里开展厨艺大比拼、小型百家宴活动,使邻里之间更加团结互助,民族之间更加和谐。
向我们身边
每一位平凡而又不凡的“她”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