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与家庭
  •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刊
  • 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
  • 家庭建设轻教材
立即订阅《婚姻与家庭》
首页文章详情

波波玩偶实验:孩子的攻击性从哪里来?

发布时间:2024-08-23 17:16:05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作者/ 张宏涛(心理咨询师,《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作者)

家庭教育是一场模仿游戏,父母的不友善行为即使是无心之举,也会让孩子记住并模仿,影响一生。

★实验内容: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做过著名的波波玩偶(一种与真人体形接近的充气玩具)实验,以研究儿童如何习得攻击性。

班杜拉在幼儿园选取了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年龄在3岁至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岁零4个月,由两名成年人在实验中扮演榜样的角色。实验开始前,班杜拉对孩子们的攻击性做了评估。评估结果表示,每组孩子的攻击性大体相同,没有明显差异。

班杜拉首先用真人榜样做实验。将这72名孩子按照一定的性别与年龄比例平均分成三组,包括一个对照组和两个实验组,每组各24名孩子。实验A组为攻击性榜样组,孩子们与一名成年人共处一室,并看到成年人对波波玩偶做出踢、打、辱骂等各种攻击性行为;实验B组为非攻击性组,孩子们会看到一名成年人在他们身边安静地玩儿拼图,没有对玩偶做出攻击性行为。

之后,所有孩子被带到一间更大的游戏室中。结果显示,A组的孩子表现出明显的攻击性行为,男孩平均有38.2人次模仿“成年人榜样”的动作进行身体攻击,女孩则平均有12.7人次;至于语言攻击,男孩平均有17人次进行了模仿,女孩则平均有15.7人次。而作为对比的对照组和实验B组的孩子则没有表现出任何攻击性行为。

班杜拉对做出攻击性行为的“成年人榜样”进行了惩罚,并展示给孩子们看,结果,孩子们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次数显著下降;如果对“成年人榜样”给予奖励,孩子们则也会继续对玩偶做出攻击性行为。

★分析与对策:

实验结果充分说明,孩子们不需要专门的行为模仿训练,只需要通过观察,就可以习得。班杜拉从而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人是可以通过榜样示范和观察模仿来学习的。

俗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其实,“打”孩子就是一种攻击性行为,会让孩子觉得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解决问题。长大之后,他也可能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即使孩子没有因此变得具有攻击性,也会因为家庭中的不友善行为变得敏感或情绪化。哪怕这些行为不是针对孩子的,只要孩子看到了,就容易给他们留下心理阴影。

有个孩子因为害怕做噩梦,每天晚上都不敢睡觉,父母只好带她看心理医生。原来,父母虽然对孩子很温柔,但夫妻俩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妈妈的嗓门尤其大。孩子经常梦到妈妈一大声说话,她的嘴上就被扎了一根针,妈妈吼个没完,她嘴上的针就越来越多,最后梦里的嘴变成了刺猬……所以,我们一定要警惕家庭中不友善行为带来的伤害。

如果发现孩子已经因此受到影响,我们首先要在环境上改变,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避免孩子再接触具有攻击性的电影或动画片。可以经常带孩子做一些放松练习,通过轻音乐和深呼吸等方式,让孩子的身心松弛下来。在放松的状态下,轻轻拥抱孩子,鼓励孩子倾诉。通过倾诉,把他们内心积压的恐惧、愤怒、悲伤等情绪表达出来。这时再给予孩子情感支持,让孩子意识到他们是安全的,我们是爱他们并会保护他们的。共情孩子后,再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打人是不可取的。对于孩子已经出现的攻击性行为,父母要及时制止并惩戒,让孩子尽早改正。

给孩子营造友善的成长环境,孩子也会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

精彩专题

Copyright 2009-2024© www.mf-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婚姻与家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03307号-1
电话:010-65060651
地址:北京东城区史家胡同甲24号
官方微博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