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百年易俗社首位女掌门,惠敏莉希望自己在重现历史女性人物光辉的同时,映衬当代女性的独有魅力,这是她作为新时代女性的责任和使命。
台上唱念做打、闪转腾挪,台下听戏品茗、悠然自得,和着秦声易韵的慢生活是古城西安人不变的记忆。在西安钟楼东北角的西一路,中国首个秦腔文化街区呈现出全新活力,如今易俗社成为文旅融合的新地标。而这座百年艺术学府的掌舵者,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西安易俗社第十八任社长,唯一的女掌门人—惠敏莉,有着她卓尔不群的艺术人生。
3月的北京春萌新绿、风起波澜,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的惠敏莉,踏上返回西安的高铁,激动的心情久未平复,簌簌后去的树影仿佛闪映着龙乡山坳里那朵红艳艳的山丹丹花,顺桥山、溯沮水,帆樯逐波、云霞万里……
入可为相,她是听秦腔长大的小戏迷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来自陕北黄陵县、出身书香门第的惠敏莉,自幼被浓厚的传统文化包围着。
小时候,每到清明时节,来自海外的侨胞,港澳台地区同胞以及本地的乡民们会一起前往轩辕黄帝陵祭祖。大家身着干净整洁的衣服,手捧鲜花和香烛,脸上写满了虔诚与敬畏。小小的惠敏莉夹在人群中,听着长辈们低沉地念着祭文,烟雾在古柏枝隙缭绕,似乎一抬手就能摸到历史的余影。
除了祭祖,秦腔是惠敏莉对这片土地的另一个记忆发端。有人说,大秦之腔对于西北人而言,就像菜里的盐。如果生活中少了秦腔,似乎干什么都提不起劲儿。
惠敏莉的父亲就是一位资深秦腔戏迷,工作之余总会哼唱几句。5岁的惠敏莉趴在父亲案头,轻声唱道“未开言来珠泪落,叫声相公小哥哥”(《三滴血》“虎口缘”选段),父亲欣慰之余便教会她这段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后来在镇委会的广播上一鸣惊人,惠敏莉在当地成了一名会唱秦腔的“小童星”。
每每受到众人肯定的小敏莉开始对戏曲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她常常会跑去看戏,旦角头饰在聚光灯下闪闪发光,精美的戏服、俊俏的扮相深深地印刻在她的脑海中,渴望自己有一天站上舞台。
带着这样朴素的愿望,小敏莉渐渐长大了。可当11岁的她打算叩响梨园的大门时,父母却犹豫了。
惠敏莉学习成绩优异,改学戏曲有些可惜,父母对孩子的选择还是有些担心,再三征求女儿的意见,惠敏莉则坚定地点了点头。就这样,正值懵懂年纪的她迈进了戏曲大门,考入陕西省黄陵县戏剧学校,开启属于她的艺术人生。
像很多第一次扑入艺术怀抱的孩子一样,兴致勃勃地奔赴总会被现实泼一盆冷水。梨园行不是只有舞台上的光鲜亮丽,枯燥繁重的基本功才是日常。
白面馍馍配米子馍、黄馍馍和小米饭,粗茶淡饭却滋养着追求艺术的蓬勃力量,啃着黄馍馍的惠敏莉就梦想两件事:什么时候能天天吃白面馍馍,什么时候能登台唱戏。
星光不负追梦人,13岁时,著名电影演员田华观看她的表演后,称她是“陕西戏剧的希望”。这番肯定的话语给了学戏的少女莫大鼓励,更坚定了惠敏莉“要唱出个样样”的决心。凭着对戏曲的执着,1985年,惠敏莉考入陕西省艺术学校延安分校(鲁艺)—这座诞生于烽火年代的文艺殿堂。
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惠敏莉更是一刻不敢懈怠。她盼望成为一名优秀的秦腔演员,从大山里走出去。她每天早早起来练功。惠敏莉给自己壮好胆子,摸黑从宿舍走到练功房,在同学们到来之前已经练完一趟功,等同学们到齐再跟大家一起训练,春去秋来,几千个日夜,她的刻苦从未间断。
有一次,母亲来看她。天上下着鹅毛大雪,看到露天院子里练功的惠敏莉,母亲心疼得流下了眼泪:“孩子,练功这么苦,咱干脆回去吧。”惠敏莉却说:“我好不容易来了,就得坚持下去,不能给鲁艺丢人。”
夜以继日地练功都被老师看在眼里,在老师的许可下,惠敏莉开始进入剧目排演,可这时,她却犹豫了。戏曲不只是唱念做打,更是通过扮演活灵活现的人物,声情并茂地讲述历史。面对一个个吃不透的人物角色,惠敏莉发现让历史重获新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向坚定的她,第一次感到了迷茫和无助。
所谓幸运的成长,就是在关键时刻有人指路,豫剧大师常警惕、著名戏曲教育家姜云芳等名师都曾在剧目教学上为惠敏莉打下坚实基础。惠敏莉从一个唱段一个唱段地学,到一折一折地学,再到一部戏一部戏地学,她忽然明白,昔日的一日三趟功让她“占了大便宜”,在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吃透人物,才能做到活灵活现、文武兼备、游刃有余。《桃李梅》《青蛇传》《夺锦楼》《女巡按》《花木兰》……从小家碧玉到大家闺秀,从花旦、小旦到刀马旦、武旦,再到女扮男装,惠敏莉的突破势如破竹。1988年毕业后,18岁的惠敏莉凭着扎实的基本功考入秦腔殿堂—西安易俗社,“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艺术家”的道路才刚刚开始。
出可为将,她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戏曲老师在传授技艺的同时,也在时刻传授做人的道理。惠敏莉明白,只有德艺双馨才是走得远、走得稳的正路。
凭着自身的悟性灵气和谦虚勤奋、好学上进的品格,2005年惠敏莉被推选为易俗社业务副社长。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惠敏莉带领全体社员奋勇当先,在易俗社剧场进行赈灾义演。演出开始前突然接到家中来电,母亲病危,演出刚一结束,惠敏莉连夜翻越6小时的山路奔赴黄陵老家,还是未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顾不得痛苦,来不及思念,惠敏莉又踏上赴河南平顶山冲刺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路程。
临行前,父亲对女儿说:“孩子,你是擦干了血迹,埋葬了尸体,又上战场啊!”惠敏莉听到这句话一下就哭了,她知道,父亲说的是《红灯记》里李奶奶对李铁梅的唱词,“李玉和为革命东奔西忙,他誓死继先烈红灯再亮,擦干了血迹,埋葬了尸体,又上战场”。
忠与孝似乎是摆在所有英雄面前的难题,面对年幼的儿子、患癌的公公,泪眼婆娑的惠敏莉打定主意为荣誉而战。惠敏莉在原创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中饰演柳叶,一举摘得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台上她心中五味杂陈。泪流满面地回到了家乡,站在母亲的坟前,她深情地说:“妈,女儿给你把奖拿回来了。”
2009年,惠敏莉被推选为易俗社第十八任社长,也是易俗社史上唯一一位女社长。怎样能让“中华戏曲第一剧社”“鼻祖剧社、文化剧社、革命剧社”的百年易俗社勇担时代重任,继续蓬勃发展,是她每天一睁眼就要思考的重大课题。
身为“战斗员”,惠敏莉深知,剧目是剧社的根本,“一部戏可以救活一个剧种,救活一个剧团,能出一批人才”。除了日常演出《三滴血》《火焰驹》等秦腔传统经典剧目外,她带领易俗社全体员工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创排《柳河湾的新娘》《织梦人》《党的女儿》《劳模刘西有》等现实主义题材剧目。革故鼎新、跨界融合,推出首部秦腔3D电影、秦腔动画片《三滴血》,打造中英版《白蛇传》,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双向奔赴”。
同时,惠敏莉致力于国际艺术传播,与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留学生、美国帕萨迪纳中文学校等互融互通、美美与共,持续推动文明互鉴,彰显中华文化软实力。
身为“指挥员”,多年来,惠敏莉带领着百年易俗社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拼劲,将好戏送进千家万户。从乡村到校园、从厂矿军营到老少边区,都留下了秦腔人送文化、种文化的坚实足迹,形成“易俗社文化现象”。与此同时,她扛起传、帮、带的大旗,组建了老艺术家传承小组,十余年来,复排传承剧目三十多部(台)。
牌子响了,文物齐了,人就来了,可老百姓往哪儿去、看什么呢?她把不到十平方米的档案室拓展为八间女生宿舍改造的微型展陈馆,再到占地78亩的易俗社百年博物馆、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全方位擦亮百年老字号品牌。将易俗社几经时代浮沉延续下来的880多部、1000余册文本进行整理,为中国戏曲事业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作为陕西省人大代表,惠敏莉提出打造易俗社文化街区的议案。自2021年9月开街以来,最高日游客量达3.5万余人次,成为集“馆、展、演、产、学”为一体的文化新高地;在此基础上,她参与起草修订《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已于2022年1月1日起实施,是全国首个省级层面戏曲类地方性法规,有力地保障了秦腔艺术高质量发展。
“艺术+学术”并举推动美育教育,在40余个艺术培训社团基础上,不拘一格求发展,开辟“百年剧社学子游”研学活动,接待110余所学校、1.8万人次。
如今,易俗社文化IP已经打响。推出国内首款夜游文旅融合新业态“易俗社·梨园夜”。走进易俗社庭院,“戏曲+旅游+体验”,将秦腔中的绝技绝活结合声、光、电氛围营造,打破年龄圈层、突破空间限制、构建国潮打卡全新场景,让更多国内外游客感受梨园古都的浪漫表达。
戏如人生,家是她静心的港湾
江河眷顾奋楫者,回望自己事业和学业的经历,无论是上电大、参加成人高考还是读经济管理研究生,惠敏莉在自我不断突破中,始终离不开家人的陪伴,家庭凝结的力量,给她带来了莫大的支持。她不仅是易俗社这个大家庭的“半边天”,更是她小家中的“顶梁柱”。
每当看到家里的书柜她就忍不住跟丈夫打趣:“一边是艺术,一边是农业。”就是这样不搭边的两个行业,随着时光流转,书柜里的书开始交错穿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仅是文化间的交流,更是精神上的丰盈。
奋勇攀登最大的动力源于血脉的涌动。惠敏莉的事业,除了父母的支持,更多来自于自己懂事的孩子。记得当初刚坐完月子,为了身体能尽快恢复到可以回到舞台的形体要求,她把孩子抱到排练场,她练功,孩子在旁边的毯子上睡觉,几个月下来,孩子仿佛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她在前面跑圆场,孩子跟着她的脚步一圈一圈地爬。惠敏莉觉得,这是孩子在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支持着妈妈。
孩子的乖巧懂事,让惠敏莉心存愧疚。有一次她排练结束,孩子要去南大街店吃肯德基,在一天高强度的排练后敏莉已非常累了,就对孩子说:“妈妈很累,能不能就在楼下吃?”孩子愣了一下赶紧说,“好的,妈妈,咱就在这吃,吃完您就回家歇着。”敏莉看见孩子眼里一瞬间的失望,她清楚家门口的肯德基看不见车水马龙,而南大街店有大玻璃能一边吃饭一边看着外面。她想,孩子为自己做了这么多,自己也为孩子做点事情吧,惠敏莉马上跟儿子说,“咱就去南大街!”
时光匆匆,孩子一晃已经成为朝气蓬勃、睿智独立的年轻人,有时会跟妈妈开玩笑说:“多亏我是一个不淘气的孩子,如果我淘气,肯定会让您的工作分心,这样一想,我也算支持了您”。每次排演新剧目时,孩子都是惠敏莉的第一个观众,经常提出一些非常有建设性的建议,这让惠敏莉倍感欣慰。
坚定的信心、崇高的信仰、不变的信念,造就了惠敏莉“铁娘子”般的性格,当然这也离不开舞台上她精心塑造过的每一个女性形象。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保家卫国的穆桂英、促进民族和合的王昭君、一诺千金的关中女人柳叶、党的女儿田玉梅、最美奋斗者赵梦桃……惠敏莉在一次次表演中感动着、震撼着,浸润在她们的灵魂深处,体会每一位巾帼英雄的喜怒哀乐和家国情怀。
多年来,惠敏莉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台前,她挥洒梦想;幕后,她砥砺奋进。作为秦腔界的领军人物,她带领易俗社昂扬迈出新时代的新步伐,为秦腔事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听,易俗社的秦声又响起了,那正是惠敏莉与同仁们书写予这个伟大时代的纸短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