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与家庭
  •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刊
  • 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
  • 家庭建设轻教材
立即订阅《婚姻与家庭》
首页文章详情

家庭凝聚,以情疗心

发布时间:2024-04-10 14:42:31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作者/彭旭 北京安忻睡眠门诊医疗主任、心理治疗师

清明节的心理意义

对故人的思念也好,对先祖的祭奠也罢,让一个个家庭获得了教育传承、文化积淀的同时,也让每一个家庭成员收获了家庭温暖、个人成长,而这与清明节自身的心理意义密不可分。

清明祭扫,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亲美德、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能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有很强的心理学意义。

增强家庭成员的情感连接。一项历时75年的心理学追踪研究发现:良好和稳定的亲密关系让人们更快乐和健康,收获更幸福的人生。中国人重视家庭,认为家族是一个完整、连续的系统。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哲学整体观的特点,也符合心理学的家庭理论。家庭是心灵的港湾,是情感的归属。每个家庭成员内在的自我同一感与认同感都需要通过家庭实现,家庭也因此保持系统的完整性。更大的家族系统内每个人之间的情感链接不断叠加,最终形成了以家族为单位的命运共同体。清明祭扫正是强化家庭系统中过去和现在每一个家庭成员间亲情链接的机会。人们在认祖归宗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在当下的心理归属感,提醒了自己对家族的历史使命感。

提醒人们坦然地面对生死。当人意识到死亡的必然性,内心深处便会因死亡威胁而产生恐惧与担忧,心理学称这种情绪状态为“死亡焦虑”。它以各种形式弥漫在生活中。清明祭扫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承认或面对死亡的机会。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只有接纳先人已逝这一事实,而不必再否认死亡的概念。仪式感很强的祭扫活动帮助人们接纳对死亡的恐惧,情绪得以疏解,死亡焦虑随之消失。

当人知道死亡是生命最终的归宿,面对死亡的态度更容易转为淡定、自在,从而促使内心产生力量来面对现实。这种解决死亡焦虑的保护性力量可以理解为家族一脉相承的不朽精神,非但不会以个体的死亡而消失,还会持久地护佑子孙后代的生活,并成为清明祭扫的重要意义。

集中进行集体心理疗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会经历一些负性事件,日积月累很容易形成各种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持续影响毕生甚至代代相传。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谁都不能保证不陷入无助的困境。因此,仪式性活动在纪念逝者意义之外,还有激发生者潜能和信心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清明节就是一年中最为集中、对人们进行集体心理疗愈的重要时段。

通过物质的献祭、身体的鞠躬、语言的倾诉、精神的静默等各种公开仪式流程,人们释放紧张的情绪,打开闭锁的心灵,放下虚荣的傲慢,接受自己的卑微。逝者死而不亡的精神是祭奠中统一的气氛,在其笼罩之下,每个参与者都获得了安全感与永恒感的积极心理体验,实现了心灵疗愈和精神升华。

正如死亡是人类逃不开的人生命题,不断出现的不如意也是生活常态。清明节恰好不失时机地给人以片刻的休息,借此反思,得到赋能,然后杏帘在望,就不再怕任重道远。

精彩专题

Copyright 2009-2024© mf.womenof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婚姻与家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37088号-1
电话:010-65060651
地址:北京东城区史家胡同甲24号
官方微博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