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与家庭
  •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刊
  • 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
  • 家庭建设轻教材
立即订阅《婚姻与家庭》
首页文章详情

从青春期恋爱看一个家庭的底色

发布时间:2023-10-09 09:36:05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作者/文 | 訾非

青春期的爱情是充满未知、变幻莫测的,无论是美好的还是痛苦的,都将成为一个人成长中的重要经历。

上期谈到青春期恋爱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和体验,父母不要一听到“早恋”就脸色大变。本期,我将通过具体案例,让父母看到家庭对青春期孩子的影响,一起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青春期恋爱。

不稳定是青春期恋爱的最突出特点

16岁的女孩琼丽是高中二年级学生,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她与同班男生吴昊确立了恋爱关系。吴昊主动追求的琼丽,琼丽对吴昊也有好感,觉得他高大帅气,成绩优秀,在班里很受老师和同学的重视。

相处几个月以后,琼丽发现吴昊并不是她“想象中的那样”。“我以为他情绪稳定,但其实他经常焦躁不安;我以为他性格随和,但近距离接触后,越来越发现他是个做事刻板、很难通融的人;我以为他文质彬彬,但私下里的他其实特别粗鲁……”琼丽一口气说出了吴昊的很多缺点。她还认为两人在价值观方面有很大不同,尤其让琼丽不能接受的是,吴昊最在意的是自己的成绩和学业竞争力,同学们包括她都是他眼中“智商不怎么高的人类”。

渐渐地,琼丽对吴昊已经没有多少浪漫的情感了,她认为回到普通同学的关系是最好的。但琼丽并没有主动选择与吴昊分手,反而对吴昊更加热情。与此同时,琼丽的内心又明确地知道:这一切都是演出来的。为此,她感到非常苦恼。

听取班主任的意见后,琼丽来到了心理咨询中心。然而,当心理老师问琼丽这么做是出于什么动机时,她沉默好久后,说一时半会儿也说不清楚。

在外人看来,琼丽的行为很不可思议,然而,这恰恰是青春期恋爱的特点之一。青春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爱情也尤其与众不同。青春期的爱情并不成熟,含有更多的探索、挑战和未知因素,而缺乏稳定性是其中最为明显的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身份认同和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情感需求和态度随时会改变。

极易受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也是这个阶段恋爱的一大特点。青少年家庭背景和社会文化环境对其爱情观和情感生活影响深远。一些家庭环境良好或者具有开放自由社会文化背景的青少年,可能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情感,拥抱多样性。反之,就会表现得令他人甚至连自己都觉得不可理喻。就像琼丽在恋爱中的表里不一,其实与她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

有冲突才是青春期关系的本来样子

在琼丽的成长过程中,“明明不喜欢,反而更要努力地表现得很积极、很喜欢”的体验并不罕见。琼丽妈妈是音乐老师,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要求她练钢琴。与别人家的孩子有所不同的是,琼丽仅仅努力练习是不够的,如果她不表现得很享受钢琴,妈妈就会长吁短叹,仿佛女儿是个扶不起来的阿斗,自己的一番苦心没有得到认可。

琼丽爸爸是一位创业成功的老板,时常把“给女儿幸福的生活”挂在嘴边。当琼丽不开心时,爸爸也会不开心,这让她格外难受。于是,琼丽就努力掩藏自己的负面感受,“让这个家表面上看起来其乐融融”。

琼丽要负责满足妈妈的成就感,让妈妈感到教子有方,未来有奔头;要负责爸爸的自恋感,让他感到自己的生活完美无缺、家里家外都成就非凡。通过满足双亲的情感需求,琼丽才能在这个看上去完美的局面里有一席之地。但凡有不完美之处,“那都是我自己造成的”。

其实,很多家庭都有类似的现象,孩子小时候不会反抗,一旦到了青春期,就会在亲子关系或恋爱关系上表现出来。以琼丽为例,在恋爱关系里,她要把自己的感受贬到一个最低位置,难以承受由她带来的关系的冷淡或者结束,努力维持一份不满意的关系。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但是,每个人对于“和”字的理解五花八门。是“一团和气”的“和”还是“和睦”的“和”,两者其实有云泥之别。

我们都知道,在一个家庭内部,成员之间每天冲突,动不动诉诸言语或肢体暴力,这个家庭的功能是不好的,孩子会成长得伤痕累累。但是,一个在表面上维持完美和平的家庭,往往靠的是某些成员的忍气吞声,他们用内心的冲突替代了家庭中可能引起的冲突。如果一个孩子不那么喜欢弹钢琴,而妈妈想要培养一个“钢琴公主(王子)”,孩子为母亲的这个梦负责,不得不努力迎合,那么,母女(子)之间的冲突就变成了孩子的内心冲突,孩子甚至还可能把自己的愿望更深地压抑下去。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可能意识不到内心的不满,直到走到生命中的某个节点如青春期,愤怒或失望才会突然爆发。

如果一个父亲觉得“我这么优秀的爸爸,养的孩子应该是快乐的”,这个孩子就必须掩藏自己的负面情绪,内心的体验也是冲突或压抑的。真正安全的亲子关系一定是有冲突的,尤其是在激荡的青春期。特别是母亲与儿子、父亲与女儿,其冲突可能更为强烈,毕竟性别不同,性格有异,怎么可能没有矛盾?

假装和气的家庭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在“一团和气”里生活的孩子,内心的真实体验经常是焦虑和恐惧。他担心出现冲突,害怕某种东西会碎掉,就像端着价值万金的细瓷碗食用一日三餐,精力都消耗在警惕与保护上了。在心理的世界里,他对生活的体验其实是“危在旦夕”,根本没有什么“和睦”可言。

虽然先哲反复告诉我们“适度”的重要性,但人性最渴望的似乎永远是极端体验。表现在亲密关系中,要么放肆无忌,要么谨小慎微,很少能做到适可而止的。如果用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说,人本质上是自恋的,只要有可能,总是想要让内心那些疯狂的需求在现实中得到满足。在养育孩子方面,但凡父母经济上宽裕,就免不了想要孩子读名校,有“高雅”的才艺,获得快乐幸福,永远都不悲伤,出人头地令人艳羡……只有人格成熟的父母,才有可能意识到,孩子终究要走进青春期然后成年,终归要在现实的世界里生活,所以,他必须学会自己驾驭自己,而不是成为满足父母自恋的工具。

我们能够看到父母的态度在琼丽身上唤起的另一种疯狂,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关系决不能破裂,努力决不能白费,哪怕付出越来越多的代价。”其实,琼丽对待关系的这种态度,如果用于有血缘的亲子关系,还勉强可以为继,而对于其他关系比如恋爱关系,就有如埋着一颗隐形的炸弹。

对成年人来说,假装爱另一个人不仅不太可能,而且很快会被对方识破。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要做到长期假装爱一个人,本身就是件很痛苦的事情,而一旦被识破,很难用理性平静的方式来处理这件事情。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会经常碰到琼丽这样的孩子。如果父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做出调整,不要刻意维持表面的和平,有问题、矛盾及时解决,那么,孩子一定会有比心理咨询更好的成长方法。进入青春期后,他们也就会比较理性地面对恋爱,在关系里感觉不到幸福时,也能利落而平静地选择或接受分手。

(因涉及隐私,文中琼丽、吴昊均为化名)

特邀专家:訾非 佐治亚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托兰斯创造力和资优研究中心博士,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后。曾任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教师,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理事。著有《完美主义研究》《感受的分析:完美主义与强迫性人格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译著《心理勇气》《精神分析治愈之道》。

精彩专题

Copyright 2009-2024© mf.womenof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婚姻与家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37088号-1
电话:010-65060651
地址:北京东城区史家胡同甲24号
官方微博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