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被拐的孩子真正回家
发布时间:2021-11-04 16:23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作者/ 侯文君(爱动力心理服务中心主任咨询师)
自2009年公安部推进全国“打拐”专项行动以来,多省份先后集中办案、多地协同破案,建立全国被拐儿童DNA数据库,打拐行动效果显著,越来越多的家庭团圆。然而,随之而来的也有一些新挑战。
有些孩子不能接受自己被拐的事实,有的不愿回到亲生父母家,有的仅见上一面就再也不和亲生父母联系。“宝贝回家寻子网”的创办者张宝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真正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的最多也就占两成,80%的回不去了。”这些盼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父母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一心寻找的“宝贝”会在找到后再一次“遗失”。
漫漫寻亲路:团圆原来并不是结束
聚焦“梅姨”案中三个被寻回的孩子,三个家庭团圆后的遭遇向我们真实展现了寻回孩子家庭在重建生活时的艰难和挑战。
杨佳是在两岁多时被拐的。寻子三年未果后,父亲杨江跳车身亡,母亲王红重组新家庭。14年后,17岁的杨佳见到了亲生妈妈王红。然而,却没有想象中该有的亲近,一起吃了午饭、互加微信后,他就跟随养父返回了学校。此后,王红只能在微信中和孩子聊聊天,她说这已经是莫大的安慰了。
和王红比起来,赵丽的遭遇更让人心疼。她的儿子陈前也是两岁多时丢失的,16年后终于相见,陈前只和赵丽待了半个小时就随养父离开了。离开前,赵丽想要他的手机号,被陈前拒绝。直到现在,赵丽都没办法再和孩子或养父联系,就这么被留在了“相认”的那个刹那。因为不忍心打扰孩子,赵丽只好被动地等待,期望奇迹再次降临:孩子总有想通的一天,然后能主动联系自己。
三个家庭中,申军良算是最幸运的。儿子申聪不仅认了他,还从广东的养父母家离开,重新在山东申家落户扎根。然而,重聚的日子也充满挑战和无奈。他们错过的15年不仅仅是时间或空间,还包括断裂的情感和迥异的生活方式。
比如饮食差异:由于申聪被拐卖到广东,母亲只能连夜学习如何做粤菜;语言差异:申聪善讲客家话,两个弟弟听不懂,有时会教他说几句山东话;和养父母的微妙关系:虽说申军良并不反对,但申聪仍会挑没人的时候和养父母联系……这样的事情举不胜举,好在申军良是个坚韧又乐观的人,他说:“日子总归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也许,只有切身体会过失子之痛以及寻子之难的人,才能理解孩子寻回的那一刻是多么欣喜若狂。然而,也只有这样的家庭才能明白,寻回孩子从来都不是结束,“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只是童话里的结局,“找到”只是归来的开始。
建设好家庭,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风。婚姻与家庭杂志是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刊、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家庭建设轻教材、全国妇联重要宣传舆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