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雷锋好榜样”,一对夫妻的爱情起源和家庭行动
发布时间:2023-03-06 14:53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作者/ 田祥玉
60年前,毛泽东同志给英雄战士雷锋的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人民日报》发表,从此全国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雷锋精神就像春风迅速吹遍每一寸土地。
“我觉得真正的学雷锋,是根植于内心深处的信念以及在每时每刻都会做的动作!”当荣获过“全国五好家庭”“三晋(山西省)最美家庭”“山西省学雷锋道德模范”等诸多荣誉的王瑞说出这句话时,一直看着她的丈夫柳世兴笑着点头。
特别浪漫:他们因为雷锋相知相爱
今年47岁的王瑞是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外国语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与她同岁的丈夫柳世兴是政府部门公务员。
2月3日星期六,王瑞和柳世兴早早就起了床。王瑞要和学生一起去看望一位孤寡老人,柳世兴则像往常的许多个节假日一样去单位加班。夫妻俩一起走到楼下,临分别时,柳世兴说:“前两天,有个朋友说他在网上看到了我学雷锋的故事。但说来惭愧,最近我一直忙单位的事儿,有些日子没跟你一起去福利院了……”“雷锋精神不只是做好事、帮助别人,爱岗敬业也是学雷锋啊!”
“雷锋”这个名字经常出现在王瑞和柳世兴的谈话中,犹如喝水、吃饭一样频繁又自然。他们已经学习并践行雷锋精神整整20年了……
2003年3月,王瑞在“咱当兵的人”网站创建了网络“雷锋班”并任班长,之后定期在上面发布捐款、捐物和献血信息。网络“雷锋班”有位志愿者的男友在新疆某戍边部队当兵。同年4月,这位志愿者去部队探望男友时,提到了王瑞和她创办的网络“雷锋班”,恰好被一旁的战友柳世兴听到了。
生命中的每一次交集都有原因,因为我们骨子里有相同的部分。至少对于王瑞和柳世兴来说,他们的相遇是命中注定。两人远隔千里,职业和所处环境各不相同,但他们有个共同的偶像叫雷锋。
部队不方便上网,柳世兴向这位志愿者要到王瑞的电话并打了过去。电话那头的声音温柔又洪亮,柳世兴激动地问王瑞,他可不可以加入网络“雷锋班”?“不仅可以,我还要谢谢你!”王瑞笑着说。
那之后,每次网络“雷锋班”有捐款活动,柳世兴都积极参加,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寄给王瑞。有时募捐的钱不多,柳世兴还会跟王瑞一样自己拿钱贴补。
当时,王瑞所带的班与新疆“西北第一哨”所在部队结对,学生和战士一直有书信往来。2003年8月1日,她带着孩子们的礼物去“西北第一哨”看望战士们。因为途经柳世兴的部队,王瑞就顺便去看了看他。
“他穿着一身集训服,皮肤黝黑,笑容明亮,看起来非常阳光。”两颗年轻的心,也因为这一次突然的见面而发生质的变化。之后,两人打电话、写信,话题从雷锋渐渐深入到各自的工作、生活和梦想。爱情的种子跨越戈壁和山川,慢慢地种进了两个人的心田。
第二次见面,是在半年后的冬天。王瑞趁着寒假去部队和他谈婚论嫁,柳世兴专门叫了辆车去车站接她。一上车,他帅气地丢给她一个塑料袋。她打开一看,里面躺着一朵鲜艳的玫瑰花。就如微波荡漾的湖面被丢进了一颗石头,柳世兴这个浪漫的举动,一瞬间就击中了王瑞的心。她知道,就是他了。
2004年8月1日,王瑞去柳世兴的部队和他举行婚礼。不善言辞的柳世兴其实很浪漫,送给新婚妻子的戒指,是用一枚1997年生产的弹壳做的。底座被他磨成了一颗小桃心,弹壳上的“97”字样依然保留。柳世兴说,“97”谐音是“久妻”,他希望她做自己永久的妻。“就像我们一辈子都会以雷锋为榜样一样,我们的婚姻一经缔结,就是永远。”
婚后,两人经历了4年的两地分居。每年寒假,王瑞都去部队探亲。2004年除夕夜,柳世兴要去站哨。室外温度低于-30℃,王瑞也非要去,柳世兴拗不过,就给她穿上了厚厚的军大衣,让她在岗哨下陪着。“他站在高高的岗哨上,头顶的灯光和月光一齐照在他身上。他站得笔直,眼里有光,双眼注视的前方万家灯火,静谧祥和。”王瑞感动又自豪,因为这份宁静与祥和,有丈夫的一份功劳……
2008年,柳世兴从部队转业,分居多年的他们终于团聚了。他工作忙,周末、节假日总加班,但只要有空儿,就会和王瑞一起去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们,去孤儿院给孩子们当“爸爸妈妈”。每年8月1日结婚纪念日,他们都去孤儿院陪那里的孩子一起度过。
“我们想不到还有什么方式比这么度过结婚纪念日更有意义!”柳世兴说。
建设好家庭,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风。婚姻与家庭杂志是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刊、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家庭建设轻教材、全国妇联重要宣传舆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