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隔不断亲情,科技助力心与心的连接
发布时间:2022-11-02 16:17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作者/ 思齐
近日,视频“孙子给奶奶装了个可视门铃,奶奶秒变‘分享狂魔’”频上热搜,众多媒体竞相转发、报道。
点开视频,只见老奶奶双手捧着几只鸡蛋、笑盈盈地冲着镜头喊:“看,都是家里的鸡下的,热乎着呢!”
不一会儿,又见老奶奶端起一只碗得意地显摆道:“哈哈哈,今天在水沟里抓到三条泥鳅呢!”
又过了一会儿,老奶奶抱着一只雄赳赳气昂昂的大公鸡在镜头前“诱惑”儿孙们:“看这鸡又大又肥,快回来吃吧!”
网友都被老奶奶逗乐了,有人夸:“奶奶超可爱,简直是分享狂魔!”有人感慨万千:“奶奶没说一句思念的话,却句句都是对儿孙们满满的思念。”还有人附上流泪的表情,称:“想我奶奶了。”
老奶奶的孙子吴浩也深受感动,没想到自己给奶奶安装可视门铃会让奶奶的晚年生活出圈儿,还能引发这么多人共鸣。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大批知识青年在外地工作、安家,再加上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
民政部数据显示,目前,北京、河南、浙江、安徽等地的空巢老人已超过当地老年人口的50%,其中,农村空巢老年人约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
儿孙不在身边,老人内心的孤独、寂寞与日俱增;无法与老人相守,儿女也牵肠挂肚,放心不下。好在,互联网和高科技为这个群体创造了更多连接的可能。
从孤独冷清到热情分享,奶奶终于又爱笑了
最近两个多月,吴浩的手机里动不动就会跳出奶奶的分享视频。“奶奶每天看到什么做了什么,都会分享给我们。”
门铃有预警功能,吴浩把它安装在大厅,除了自己的主控手机,还可以分享给父母和叔叔伯伯们。如果有陌生人来,大家都会第一时间收到提醒,及时关注奶奶的安全;门铃有可视功能,一大家子虽在外地,依然能随时看到老家客厅和家门口的情况,想奶奶时,也可以回看视频。
今年6月,吴浩无意间知道有可视门铃,就趁暑假从浙江工商大学回位于浙江丽水农村的老家时,给奶奶安排了一个。门铃使用简单,奶奶要和谁视频,只要按下呼叫按钮就可以。
安装可视门铃时,奶奶并没在意,但在吴浩的手机屏幕上看到自己的视频时,奶奶还是被惊到了。
此后,奶奶吃饭都要坐在大门口吃,没事就在门前转悠。有一次,她煎了一锅豆腐,兴致勃勃地把锅举过来给儿孙们看,还不忘暖心地说上一句:“我让你们看看我,这样你们才放心。”
在家庭群里聊起这个视频,吴浩和家人们笑着笑着,眼泪就止不住了。他们知道奶奶的分享是最高级的“我想你”。
有一次,奶奶捉到一只蜻蜓,高兴得像个孩子,站到门铃前高举着,喊吴浩来看:“我逮到小蜻蜓了,给你看看!”
吴浩忍不住笑了,心里溢满被宠爱的感觉,不管多大,在奶奶眼里,他永远是个小宝贝。
75岁的奶奶一直是吴浩最深的牵挂。“奶奶有4个儿子,孙子孙女比较多,可她能记住我们所有人的生日,我的第一个生日蛋糕就是奶奶做的。”
吴浩幸福地回忆起一年级时的那个生日。那天,见父母没有为他过生日,奶奶便买来一些饼干之类的零食,用电饭锅给他做了一个蛋糕,还插了蜡烛,给了吴浩满满的仪式感。
因父母外出工作,小学五六年级时,吴浩曾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了两年。上初中后,吴浩随父母到外地读书。
后来,为了生计,叔伯也先后带着子女到外地工作、学习,回老家的次数屈指可数。
前些年,爷爷奶奶互相照顾,儿孙们不用操心太多。两年前爷爷去世,只剩奶奶一个人。大家想把她接到身边一起生活,奶奶却说习惯了老家的生活,坚持要一个人住。
奶奶一个人生活,家人们不放心,为了方便联系,便给奶奶买了老年手机。可奶奶不识字,只能被动接电话,打电话是个大难题。奶奶想念儿孙,儿孙挂念奶奶。渐渐地,她变得不爱笑了。
现在,有了可视门铃,奶奶不仅能随时随地和家人唠家常,还做起了捉泥鳅、抓蜻蜓之类的调皮事,精气神好多了。
能直观地了解到奶奶的生活状态,还能经常看到奶奶的笑容,家人们也跟着开心。
大家为吴浩的孝心点赞,吴浩也很欣慰:“装了门铃之后,父母和叔伯们都养成了一个习惯,经常打开手机看看奶奶,都说感觉奶奶就像在身边一样。”
最朴素的情感往往最动人。看到吴浩一家和奶奶的沟通方式如此先进、有爱,同村的朋友就到他家拍摄奶奶和儿孙们“隔空分享”的视频,并传到网络上。没想到,视频“噌噌”地火了,还上了热搜。
吴浩喜出望外:“门铃不仅让奶奶多了很多快乐,还可能惠及更多老人。最近就有多人联系我,说也要给家里老人安装。”
建设好家庭,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风。婚姻与家庭杂志是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刊、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家庭建设轻教材、全国妇联重要宣传舆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