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爱我的”还是“我爱的”?
发布时间:2022-11-08 17:08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作者/ 柏燕谊(心理咨询师)
做节目的间隙,一个女孩跑过来问我:“柏老师,我不知道该怎么选择,您能帮我参谋参谋吗?”
原来,她夹在两个男孩中间。一个是她暗恋的男孩,她很喜欢他,表现得也很主动,但对方对她并不太热情。一个是喜欢她的男孩,温柔体贴,对她特别好,但她对他不是很感冒。
女孩很困惑,不知道到底该选爱自己的还是自己爱的。当时,我没有回答,因为无论选哪个,她都会后悔。
单纯的“爱我”难长久
如果不是必须立刻做出选择的话,稍加思考,我们就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个选择爱我的还是我爱的人的问题,而是对两性情感关系中爱的理解的问题。
很多女孩在找我做咨询的时候会说:“以前他都听我的,钱给我花,我说什么就是什么,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但现在不这样对我了,所以他不爱我了。”
这不是两性关系中成熟的爱,更像是亲子关系中的被宠爱。被宠爱的需求被满足了,我就是被爱的,反之就是不被爱的。
然而,在两性关系中,如果只有“被爱感”,也就是只有“爱我”的话,这样的爱是很容易消失的。
一个女孩告诉我,刚恋爱时,男友对她特别好,但她总发脾气、猜疑对方,“经过这样的三五年,他对我完全不一样了,不再爱我,也不再对我好了”。
真的是对方不爱她了吗?其实是她自己把男友的爱扼杀掉了。
女孩小时候寄养在亲戚家,直到小学三年级才被接回来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所以,她的内心不相信别人会爱自己,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也不太相信爱是真实存在的。
“我渴望获得想象中的爱,但又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爱”,当一个人的内在存在这种矛盾性时,即使得到了爱,也不会真正享受和呵护爱。
事实上,当一个人在亲子关系中感到缺失、创伤或匮乏时,他就会特别渴望在亲密关系中弥补自己,对“被爱”的要求非常高,过度理想化和美化“被爱”的体验,且永远不会满足。
无条件的“我爱”不健康
再来看看“我爱”是什么。回到上面提到的那个女孩。暗恋的男孩终于同意和她交往,她一直鞍前马后、小心谨慎。
然而,这样的关系很难持久,因为在爱情中,尊重和平等非常重要。
“我爱”不是无条件、无节制、无自我地奉献,也不是用牺牲、付出、隐忍换取另一个人的爱。
举个例子。看到自己的男神时,你特别渴望和他在一起,恨不得跪下来和他说话。如果你是男神,你会开心吗?不会。因为我们渴望拥有的另一半其实是自己内在的投射,而这部分通常是有力量的、向上的。
我渴望自己是智慧的,智慧的女人就会吸引我;我渴望自己是坚强的,坚强的男人就会吸引我;我渴望自己是豁达的,豁达的男人就会吸引我。不论这个部分是否已经实现,我们都会把它放到另一半身上去实践和体验。
想想看,如果我站在这里,另一半在精神情感层面上却是“跪着的”,这就意味着我自己内在的一部分也是被贬低的,这段关系自然不会拥有真正的尊重和平等,我也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
建设好家庭,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风。婚姻与家庭杂志是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刊、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家庭建设轻教材、全国妇联重要宣传舆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