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爱心,从孝心开始
发布时间:2015-02-10 18:52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作者/ admin
追忆似水年华,我们会对父母有说不尽的感念,然而,往往又要面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传承家风,敬老孝亲,别再等待。——孙云晓

追忆似水年华,我们会对父母有说不尽的感念,然而,往往又要面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传承家风,敬老孝亲,别再等待。
父母教我的人生课:爱心,从孝心开始
我没有显赫的家世,相反,却出生在一间严重漏雨的危房中。很小就远离家乡进城谋生的父亲,当时的处境比今日的农民工还要艰难。母亲21岁生下我哥哥,25岁生下我,29岁生下妹妹。一家五口人全靠父亲微薄的工资过活。
更加悲惨的是,生下妹妹不久,母亲就因为疾病和饥饿去世了。一个低收入的男人,带着3个幼小的孩子,生活的窘迫和混乱可想而知。两年后,继母来了。继母是手艺人,会做衣服,又心地善良,待我们如亲娘一样。只是,家境清贫如旧。
父母近乎文盲,本着最简单的认识送我上了学,虽然他们根本不懂读书看报有什么用,也想不到将来的我能逃出靠力气吃饭的命运,成为作家和学者。
多少年后,父亲已经80多岁了,他向我解释说,当年,真看不出你有写书的天分,咱们家世世代代靠力气吃饭,我以为咱家的坟头上不长文化的苗啊!听父亲说这话时,我已经50多岁了。我明白父亲的苦衷,他和母亲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把3个儿女抚养成人,已经是功德无量了!我特别感谢父母亲的是,他们没有给我知识,却给了我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孩子最需要的自由。
如今,老父母年近九旬,都在青岛生活,而我住在北京。每年我都会回去三五趟看望他们,每次回去的一大愿望就是带老人走出家门,到外面的世界转转。父母年老以后,生活质量完全取决于子女的孝心和责任心。每次说带他们出去,他们的第一反应准是不愿意,其实真实的意思是不愿意给儿女添麻烦。一次我回青岛,在海边看到一幅非常动人的画面:几个中年子女费力地推着轮椅上满脸皱纹的老母亲,从五四广场下到海滩,一直推到有海水的地方。原来,这位老人从很远的地方来,最大的愿望就是与大海亲密接触一下。浪花中,老人安静地坐着,看潮汐的变化,翻飞的海鸥……这个画面令我感动得流下泪来。儿女如果嫌麻烦,肯定会说,你多大年纪了,还想这些事儿?
目前为止,我最欣慰的一件事,也是曾陪父母游历了南方。作为中国人,一生贫苦劳碌的父母连南方都没有去过,飞机也没有坐过。那年我请嫂子陪伴父母从青岛登上飞机,在杭州与我汇合。我陪他们在杭州、千岛湖、奉化、苏州、上海等地转了一大圈,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这次旅行大大丰富了老人的精神生活,他们至今还经常回忆,念念不忘。
如果问我们孙家的家风是什么?那就是孩子一定要有孝心。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家里熬粥,米粒都清晰可数。可我们兄妹三人都知道,要先盛出一碗米比较多的,那是给母亲吃的。这是父亲定下的规矩,父亲觉得,母亲操持一大家子的生活最为辛苦。因此,我们都习惯孝敬父母。
如果你想做一个有爱心的人,那就先从培养孝心开始吧,趁父母健在,好好爱他们。=
建设好家庭,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风。婚姻与家庭杂志是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刊、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家庭建设轻教材、全国妇联重要宣传舆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