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雪梅:愿世间不再有伤害
发布时间:2022-10-19 16:30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作者/ 周文平
2022年7月15日,重庆市潼南区柏梓镇郭坡村村委会。“女童保护”公益项目发起人孙雪梅正在给家长上课:“性教育是终身教育,应该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你觉得性教育太早,但是坏人不会……”台下,家长的神情渐渐从困惑、抗拒变为认同、轻松。
“我把做‘女童保护’当成本职工作之外的休息,就像工作累了对心灵按摩一样。有时候也会累也会疼,但这个过程,收获更多的是成长。”这条公益路,孙雪梅跌跌撞撞走到今天,实属不易。
记者做公益,在摸索中前行
孙雪梅出生在贵州省习水县一个小山村。因交通闭塞,当地人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值得庆幸的是,孙雪梅身为教师的父亲比较开明,而且非常重视孩子们的教育。
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孙雪梅从小勤奋上进,不怕吃苦。2004年,她以全县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东北财经大学。2008年,被免试推荐到中国传媒大学攻读新闻学硕士研究生。两年后,成为《京华时报》记者。从社会新闻到时政新闻再到深度报道,孙雪梅一直尝试采访不同对象,记录世间百态。
2013年,海南等多地发生性侵女童案件,在记者群中引发激烈讨论。记者们愤怒之余又很担忧:“如果新闻热度过去、媒体不再关注的话,是不是大家就忘了?”“不如我们做一个女童保护的公益项目,让社会大众都来关注!”孙雪梅等人的提议,得到很多记者尤其是女记者响应。
说干就干!2013年6月1日,“女童保护”公益项目正式成立。但是,这份公益事业应该如何开展,孙雪梅是迷茫的。起初,真正能参与志愿工作的人很少,她和几名女记者一起分析大量性侵案例,发现主要原因之一是孩子缺乏防性侵知识。于是,她们决定先给孩子们做安全知识培训。在研究之后,她们发现除了女童,也有男童受性侵,所以决定男女同堂授课。
孙雪梅和几名女记者分头搜集国内外女童安全知识及案例,邀请一些性教育专家和法学专家开展培训。经过3个多月的准备,2013年9月4日,孙雪梅和另一名女记者汤瑜利用出差机会,来到云南漾濞彝族自治县的一所学校进行试讲。尽管预估到了“性”话题的敏感和可能遇到的难题,但在试讲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还是让人始料未及。
“谈性色变”的传统观念,一直是开展“女童保护”项目的阻力。
孙雪梅刚到云南上课时,有一位校长一听说她们要做防性侵培训,就皱起眉头:“会不会把孩子教坏了?”因为会提到“性”这个字,课程讲到一半,校长迟疑着走出了教室。
其实,防性侵教案讲的都是基本常识,没有什么敏感词,但因为以往没有人教且涉及“性”,让它在普及过程中遇到很多阻碍。
如果讲师讲得不好或者有歧义,很可能让这个课程无法开展下去,甚至把孩子和家长带进误区,所以,“女童保护”团队对讲师考核很严格。他们把教案拆分成61个要点,要求脱稿试讲,实行百分制,90分以上才算合格。讲师拿到资格证后,如果一年内没有上够课数,还会被取消资格。
有一位叫薛玲的讲师,已经退休多年,因为曾患脑梗而记忆力减退,在家里一天到晚背教案。连8岁的外孙女都笑她:“姥姥,我都会背了,你还不会呀?”可她就是不服输,背了N天终于记住教案,考取了讲师资格证。薛玲自从走上讲台就刹不住了,一年内讲了122堂课,到今年“99公益日”,个人已经讲了600堂课。她说:“我在‘女童保护’项目中找到了人生第二春,这是我的第二份事业。”正是有这样满腔热忱的讲师分布在全国各地,“女童保护”项目才让更多孩子受益。
“女童保护”发展早期,既要培训志愿者讲师又要组织试讲,还有本职工作。孙雪梅常常白天写稿,利用晚上或坐车的零碎时间处理“女童保护”相关事宜。周五一下班,她便飞往全国各地培训,周日下午再飞回北京。
孙雪梅的初始目标,是让公众意识到防性侵教育的重要性。她以为只需要花费两三年,推动防性侵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的常态化教学就算大功告成,然而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建设好家庭,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风。婚姻与家庭杂志是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刊、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家庭建设轻教材、全国妇联重要宣传舆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