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杨本芬:用笔赶路,重走一遍长长的人生
发布时间:2022-08-08 10:19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作者/ 言羽
杨本芬今年82岁,见过她的人都说她不像耄耋老人:思维清晰,语速很快,笑声爽朗,一身素雅的连衣裙,白色的玉坠垂在胸前……整个人神采奕奕。
这两年,杨本芬变得忙碌起来,采访、拍摄不断,热心的粉丝还结伴去她的故乡寻找她与家人往日的居所。而这一切始于2020年出版的一本书—《秋园》,这本轻盈小巧的书入围了当年大大小小的图书榜单。一年后,小说集《浮木》出版,再次引发如潮反响。2022年,《我本芬芳》面世,引发众人对婚姻的思考。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位高产、高龄的女作家杨本芬和她笔下那些人与事。
花甲之年,用笔重走漫漫人生
母亲去世后,杨本芬陷入难以化解的悲伤中。她不断回想母亲颠沛流离的一辈子:一个衣食无忧的小姑娘如何变成大家庭的顶梁柱,又如何在风雨飘摇的年月带着儿女奋力生存。如果无人记录,像母亲这样的普通人,要不了多久就会被彻底遗忘,“像一层薄薄的灰尘被岁月吹散”。
写作的念头从杨本芬脑海里浮现出来。彼时,她已经60多岁,除了年轻时在文化馆的刊物上发表过一篇散文,从未正式写过什么。但这一回,她决心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只要提起笔,过去那些日子就涌到笔尖,抢着要被诉说出来。我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
杨本芬自小爱读书,可因为家里穷,直到12岁才念小学。和老师商量后,她直接插班到4年级。她万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除了上茅房,总是钉在座位上看书做题。放学后,她得赶回家做饭,和母亲一起搓麻绳、纳鞋底、绞衣边,每天都要忙到深更半夜。即便饥寒交迫,她依然成绩优异,顺利毕业。
杨本芬的父亲是个彬彬有礼的书呆子,五谷不分,体弱多病,做不了重活儿。母亲白天做民办教师,晚上替人做针线活儿。大哥外出求学,杨本芬平日除了带两个弟弟,还要洗衣、做饭、种菜、捡柴……家里家外就靠母女俩支撑着。
土改时,父亲被划为旧官吏,随后被关了起来,母亲也丢了工作。好在父亲做乡长时清正廉洁,不久就被放了出来。然而,家里依然穷得揭不开锅,杨本芬出门讨过好几次饭。1960年,父亲在贫病交加中去世。母亲不愿耽误女儿的前程,坚持让杨本芬考学。杨本芬考上了外地一所工业学校,从此,有机会整日在教室和图书馆流连忘返。她尤其喜欢借阅小说,常常沉浸在故事情节里又笑又哭。
求学的时光快乐得犹如做梦。万万没想到,读到第三年,学校突然停办,学生一律回原籍。每学期都考第一的杨本芬不愿回乡下种田,辗转来到江西铜鼓县,在建筑工地搬运沙子。没干多久,她就累散了架,手脚疼痛,双肩渗血。
一位好心的技术员告诉她,附近一所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在招生,她赶去报名,入读一年制师范班,半工半读。毕业前,学校鼓励学生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杨本芬如实填报父亲是旧官吏,结果下放名单的第一个名字就是她。
再次失学的杨本芬不得不去乡下耕田。经友人介绍,她结识了在县医院工作的章医生。没过多久,章医生向她求婚,承诺若有机会就供她继续读书。怀着几分忐忑和一丝期待,杨本芬匆匆踏入婚姻。然而,孩子接二连三地降临,打破了杨本芬的幻想,求学之路被迫中断。
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她尽心尽力抚养3个孩子,两度放弃了做教师的机会。直到小儿子学会吃饭,她才放心走出家门。因为教子有方,杨本芬还被请到家长会上介绍教育经验。她娓娓道来和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自己既是母亲也是朋友,不骂孩子更不打孩子,喜欢夸赞孩子,习惯以身作则。几年后,3个孩子陆续上了大学,一辈子没念够书的杨本芬心底充满了夙愿得偿的喜悦。
儿女们相继结婚生子,杨本芬又担起照顾孙辈的重任。二女儿章红是出版社编辑,也是儿童文学作家,杨本芬趁着带外孙的间隙重拾年轻时的爱好,读了不少女儿家的藏书。有段时间,她恰好读到一位作家回忆母亲的散文,深受触动。心怀对妈妈的思念,杨本芬坐在厨房的一张矮凳上,以另一张略高的凳子为桌,开始书写记忆里的母亲和家乡:“洗净的青菜晾在篮子里,灶头炖着肉,在等汤滚沸的间隙,在抽油烟机的轰鸣声中,我随时坐下来,让手中的笔在稿纸上快速移动。在写完这本书之前,我总觉得有件事没完成,再不做怕是来不及了。”
建设好家庭,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风。婚姻与家庭杂志是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刊、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家庭建设轻教材、全国妇联重要宣传舆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