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华人身上坚定的影子
发布时间:2016-08-17 21:30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 —《后汉书•耿弇传》
南宋的哲学家、诗人朱熹曾经说过:立志不坚,终不济事。说的是,如果你想做成一件事,立志不坚定的话是不可能成功的。明代抗倭将领戚继光和孙中山又相继发出同样的声音:“未有不立志之人,便能做得事业”“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可见,是否立下志向、是否有雄心壮志,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
不断进取、追求辉煌人生的价值观已经深入人心,而立志则是追求辉煌人生的第一步。很多华人的父母都会鼓励自己的孩子立志,因为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励志工具。就像在靶场射击,如果你给自己设立的目标是瞄准中心—10环,经过大量的训练,你很可能会打到正中心,或者是打在9环、8环的位置。但如果你认为5环已经足够了,你绝不会想做更多的努力去超越5环。
赵小兰,小布什任总统时期的劳工部长,打破“华人无法真正走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宿命,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女部长。赵小兰说:“父亲鼓励我们执着地追寻自己的梦想,一切从脚下的点滴做起。”刚移民到美国的时候,一家人的生活非常艰难,但赵小兰的父亲却不忘告诉几个孩子,要努力全面施展自己的才华,永远不要害怕尝试,要尽人事、与自己的标准竞争。父亲还鼓励他们,要勇敢地冲出那层围栏,打破新移民心目中的“玻璃天花板”,自由地翱翔在蓝天上。
赵小兰的母亲也给几个孩子做出了立志的榜样。母亲曾是大家闺秀,年轻时为了几个孩子放弃很多,可她心里还有梦,50多岁的她选择了去读硕士。作为她的同学,著名作家刘墉曾写下过这样的文字:“1981年,我念研究所的最后一年,日文课班上突然出现了一位50岁左右的太太。她正襟危坐,挤在一群二三十岁年轻人之间,跟着教授朗读,实在很有意思。起初我以为她只是排遣时间的旁听生,后来看她也紧张兮兮地应付考试,才确定她是正式研究生。我们称她为‘赵太太’。她从不缺席,笔记又写得好,所以溜课的人都找她帮忙。直到毕业,才知道她就是赵小兰的母亲朱木兰女士。”
“父母给予我们的是丰富的精神食粮,是为人之道,是不断进取的人生观。”身处美国,虽然处处充满挑战与艰辛,但赵小兰一家勇敢地寻找他们的梦想。赵小兰的父母尽全力支持几个孩子去实现自己的宏大志向,最终,6个孩子中有5个都考上了哈佛大学。
华人家庭鼓励孩子在青少年时期立下志愿的做法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激发了孩子在这一黄金学习期间的积极性。“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许多华人家庭的警示名言。
而西方社会大多数父母强调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他们很多的爱,并尽可能地保持孩子童年的纯真,强调让孩子享受童年。给予孩子爱并没有错,可极端的享受也许会让孩子变得散漫、让生活毫无目标。
华人家庭希望孩子明白立志的重要性,培养他们自发学习的能力,让他们懂得在今天和未来之间进行权衡取舍的重要性。人的一生都是有限的,合理利用时间,对于一个人或者一个孩子来说,至关重要。让孩子懂得做出明智的权衡和选择,懂得把立志和自己的人生目标连接起来,这要比西方文化所提倡的单纯的爱更为重要。
成功没有捷径。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提倡的都是要“有志气”“坚定不移”,在很多海外华人的身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样坚定的影子。
建设好家庭,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风。婚姻与家庭杂志是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刊、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家庭建设轻教材、全国妇联重要宣传舆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