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德子”赵亮:消失14年去干了一年大事
发布时间:2023-01-11 17:10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作者/ 雪沫 榕榕
提起赵亮,相信很多人会立刻想到《康熙微服私访记》里那个八面玲珑的“三德子”。可回忆过他的经典角色后,又会忍不住纳闷:这些年,他去哪儿了?直到不久前电视剧《大山的女儿》播出,赵亮演员之外的另一个身份终于藏不住了。
原来,14年间,赵亮一边拍戏一边扶贫,从零起做养鸡事业,由“养鸡专业户”蜕变为“好鸡甄选官”,带领当地老百姓一起致富。
既是光鲜亮丽的演员,还是又脏又累的养鸡人,这样的跨界看似格格不入,但走近赵亮,你会发现,这恰恰是他不忘初心的坚守。
为人处世,做就做到最好
1969年,祖籍天津的赵亮生于四川。幽默、热心、果敢、吃苦耐劳……他身上似乎天然糅杂了两种地域特色,再加上良好的家庭教育,称得上是根正苗红。
赵亮的父亲是军人,母亲是戏剧演员。因为勤学苦干又有股认真劲儿,两人在单位都做到了领导岗位。可他们从不搞特殊化,相反,还更加自律。“我父亲是一个清官。”14岁时的一件事让赵亮至今印象深刻。
当时,赵父是部队领导,手握单位的修房大权,不少人希望从他这儿走后门。一次,一个建筑队负责人来家里谈事,临走时悄悄在凳子下放了个大信封,里面装着整整5000元。当时,赵父每个月的工资才五六百元。“哇,这么多钱!”赵亮脱口而出。父亲毫不犹豫地将这笔巨款如数上交部队。
“不管在哪个位置,坚决不能贪。”父亲教会了赵亮清白做人。而母亲则教会他亲力亲为。赵母也是个了不起的人,当过劳动模范,做过成都市第一所现代化影城的总经理,接待过上百个国家级演出团体。按理说,这么大个领导只需要安排人干活儿就行了。谁知,有一次赵亮去单位找母亲,却看到她在挑水。他很不解:“这哪像总经理啊?”母亲告诉他:“经理就是首先得自己干。”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赵亮始终向阳而长。考大学时,自知文化课一般、文艺细胞却疯长的他决心考军艺。接到录取通知书后,他迫不及待地穿上军装,打算出去炫耀一番。谁知,因为没有军人气质,他被当成偷军装的小偷抓了,还是父亲亲自去警局接的他。父亲语重心长地责问道:“没有经历过军人的训练,你以为穿上军装就是军人了吗?”父亲的话如同一瓢凉水,一下浇醒了赵亮。进入军艺后,他铆足了劲儿磨炼自己。在云南紫外线极强的训练场,站军姿一站就是45分钟,每天清晨用21分钟完成5公里负重越野跑……
尽管操练的日子很苦,但在赵亮看来,不当兵会后悔一辈子。正是那段从军经历,让他从普通青年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何为真正的男子汉?“不怕苦不怕累,有责任担当,勇敢坚强。”
当兵三年后,赵亮服从命令留在了部队,这一留就是25年。从战士、副班长、班长、排长到副指导员,每一样都干得特别好。
1994年,赵亮首次参演春晚小品《八哥来信》,次年就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表演奖。而后,电视剧《山城棒棒军》中的“毛子”、《康熙微服私访记》中的“三德子”更是让他家喻户晓。三等功、二等功的荣誉也纷至沓来。不过,在获得过一次荣誉后,他主动将新荣誉让给了更需要的人。得知儿子有这样的觉悟,父亲倍感欣慰。而在赵亮的努力下,老父亲的欣慰越攒越多。从前,父子俩出门,常常被问:“老赵,这是你儿子啊?”后来就变成了:“小赵,这是你父亲啊。”赵亮知道这一切靠的是自己从父母那里继承的基因、习得的优良家风,是自己从军数载养成的军人气质,更是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不管干啥,干就干到最好。
建设好家庭,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风。婚姻与家庭杂志是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刊、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家庭建设轻教材、全国妇联重要宣传舆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