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奇葩”节俭妻子
发布时间:2017-03-01 00:00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作者/ 谢际春
Q:
妻子非常节俭,很少买衣服,即使买也是地摊货;给孩子买最便宜的尿不湿,导致孩子的屁股总是红红的;甚至有一次,我们用过的避孕套她都打算洗洗再用,我都快崩溃了。我每个月1万多元的收入,算不上大富大贵,可日子也过得去。她这么节俭,难道真是受小时候家庭环境的影响吗?我该怎么跟她谈谈呢?
A:
没错,节俭绝大多数情况下与小时候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有关。
最常见和最容易理解的即“穷怕了”。这种类型的节俭,常在老一辈经历过饥荒年代的人身上出现。在那个时候,节俭就意味着生存机会,或者说不节俭就意味着死亡威胁,当一个人的节俭习惯已经深入骨髓,很难随着外在物质的改善而改变。
你的妻子应该不会是经过大饥荒的人,难道她来自贫困地区?虽然现在农村吃不饱饭、需要特别节俭的情况并不多,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个别的。
还有一种可能是,她经历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她主动或者被动地认同了父母。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够节俭,她就会感到不舒服,会内疚、自责,或者感觉背叛了父母。
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有可能不是物质的不足,而是情感或安全感的匮乏,她只能用减少金钱和物资消耗的方式,相当于囤积金钱,从而间接、象征性地保有安全感。
这样的人,对未来充满了非理性的恐惧,导致无法正常消费和享受生活。
过于节俭的人内心充满匮乏感,再充足的物质或者金钱也没有办法填补内心的不足和恐惧,有人形容“那种感觉就像巨大、黑色、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没有类似经历的人是很难想象和无法理解的。
你可以根据以上的脉络和妻子深入谈谈,一起了解和理解她的过去,帮助她区别和重新定义节约、节俭和浪费三者的不同,如果她能认可并听进去,说明情况还好。
最麻烦的是,有的人即使能意识到自己没必要这么节俭,但难以做到。他们的心理已僵化、失去弹性,改善的空间较小,且节俭和僵化会限制他们求助专业人士。这种情况基本无解,你只能用自己的“大方”来中和她的“节俭”。
谢际春:北京布谷鸟心理咨询中心
建设好家庭,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风。婚姻与家庭杂志是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刊、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家庭建设轻教材、全国妇联重要宣传舆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