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一个家族的天人境界
发布时间:2020-08-19 10:40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作者/ 李明
作者简介:李明
医学博士,哲学博士后,耶鲁大学访问学者。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客座教授,中央国家机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督导。
一个家庭精神生活的传承,是靠这个家庭里面传承下来的那些故事来承载,这就是家风。家风与家风之间的相互补充和鼓舞,最终就会变成一个国家的社会风气,这也就是家国情怀最实际的心理关联。
诸葛亮在《诫子书》里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对中国人的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人墨客常常把这句话写成书法作品,挂在自己的书房、客厅以自勉。其实,它不但被奉为个人境界和修养的圭臬,而且还成为很多家族传世的家风。因此,节俭往往被中国人视为一种持家的美德。
从古到今,节俭与奢靡相比,都是更为人称道的德行,而且不论身份、地位、收入高低。相传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有一位季氏贵族厉行节约,要求家人穿粗布衣,吃家常饭,家里的马也不允许喂给人吃的粮食,只允许喂草料和糠秕。有人劝他,这样寒酸影响国家的形象,何况,家里并非没有条件,为什么不能在吃穿用度上改善一些呢?他回答说,家里的确有能力改善一下,可是一想到很多老百姓还吃不上饭,穿不上衣,住着简陋的房舍,就在良心上不能允许自己那么做。况且,别的国家评价鲁国不应该根据贵族家眷穿着的华美程度和饮食用度的奢华程度,而是应该根据这个国家人民幸福安康的程度啊!劝说的人感到很惭愧,开始向季氏学习做一个节俭的人。由此可见,节俭不是寒酸,而是心里面有别人,有天下。
建设好家庭,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风。婚姻与家庭杂志是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刊、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家庭建设轻教材、全国妇联重要宣传舆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