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困难Q&A
发布时间:2022-11-24 16:35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专家支持|曹慧(资深心理咨询师)
Q:学习困难的孩子,在门诊会得到哪些帮助?
A:一般情况下,孩子来到学习困难门诊,医生会先确定两件事。首先,孩子的智力是否正常,只有智力正常的孩子,才属于学习困难门诊的帮助范围;其次,医生会通过心理量表确定孩子在言语发育和非言语发育方面的具体困难,并结合其学业表现,确定孩子遇到的学习困难类型。
以最常见的阅读障碍为例,很多父母反映孩子的阅读能力很差,为语文、数学双双拉分。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我们不能单纯就阅读而谈阅读,因为阅读是一个需要用到知觉、记忆、理解、比较、概括和推理等综合能力的学习活动,上述能力中任何一个存在问题,都会影响阅读能力。因此,只有确定孩子的学习困难类型,才能对症下药。
当然,即便确定了学习困难的类型,改变的时间也是漫长的。学习困难门诊不卖“聪明药”,而是从孩子学习困难的表象,看到其能力的欠缺,引导父母对孩子进行能力训练,进而改善其学习结果。能力训练包括感知觉能力、记忆力、注意力以及多种感觉通道的统合协调能力。只有这些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孩子才有可能在学习这条路上追平同龄人的发育水平,找回学习的信心。
Q:学习困难的孩子究竟是“不想学”,还是“不能学”?
A:很多父母带孩子看学习困难门诊时,很难接受“学习技能障碍”的诊断。
即使医生告知孩子的视觉能力(或者听觉能力)发育落后导致学习困境,他们仍然揪住孩子的学习态度不放:“你看,他就是心思不在学习上,拿起书不到5分钟就坐不住了!”
孩子学习时认不认真、努不努力、是否分心、成绩高低等,都是学习的外在表现。我们用一棵树来做比喻,树叶是学习行为的外在表现,树干是孩子的思维能力,树根是孩子的感知觉能力。很明显,树叶呈现的状态是由树干和树根决定的。
关注点错误导致父母解决孩子学习问题的思路出现偏差。他们反复向孩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学习,学习可以改变什么;认为学习困难是因为孩子不懂事、不上进、没理想、不积极、懒惰……总之,学习态度有问题。但是,如果我们看清楚学习困难的根源,就会明白,思维能力、感知觉能力、知觉转换能力和注意力等都会直接影响学习结果。所以,孩子不是“不想学”,而是“不能学”。如果不提升孩子的能力,不解决“树干”和“树根”问题,“树叶”是不可能繁茂的。
Q:学习困难,仅仅影响学习成绩吗?
A:学习困难并不仅仅导致学习障碍。
如果因为学习困难长期得不到客观、公正的对待,孩子会对学习产生偏差态度,进而形成不合理的自我认知。所以,父母要从学习策略、归因模式等角度帮助孩子树立信心,等待孩子成长。
例如,因为学习感到无力,孩子非常容易形成外控型的归因风格,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无法掌控生活,不愿意尝试新挑战,自我评价较低。好在,小学阶段的孩子归因风格并不稳定,父母可以通过鼓励、支持孩子调整自己的归因风格。比如孩子失败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疏忽大意;但孩子成功时,我们要强化孩子的能力,让他相信自己是有力量挑战未知、克服困难的。这样,孩子就更加自信。
此外,学习技能障碍的儿童,常常因为不良的亲子互动对父母形成过度依赖。他们情绪脆弱,不愿面对糟糕的结果,也常常对考试感到焦虑。父母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结果,更应该关注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父母可以增加学习过程的趣味,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接收更多知识,并且分享自己的思维过程,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这样,才能让孩子以轻松的态度面对困难,减少产生继发的心理问题。毕竟,孩子的学习动机和情绪在学习中同样发挥着作用。
本刊观点
并非所有学习上有困难的孩子都需要看门诊。面对学习困难门诊,父母既不能盲目就诊,也不要讳疾忌医。要正视孩子的难处,了解所欠缺的能力,给予最需要的帮助,帮助树立学习信心,这样,孩子才能早日走出困境。
文章详情请参阅2022年11下·家庭教育版p9《学习困难,难在哪儿?》
建设好家庭,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风。婚姻与家庭杂志是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刊、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家庭建设轻教材、全国妇联重要宣传舆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