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窝里横”的孩子,说出他的委屈
发布时间:2016-09-22 21:30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作者/ 李跃儿
李跃儿:芭学园创办者,著有《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幼儿园那些事儿》等书籍
在学校是天使,在家是“恶魔”
亲子体验课上,4岁的小耳朵手伸向面前的一张汽车卡片,刚要拿起,卡片就被鹏鹏胖乎乎的小手抢走了。小耳朵有些委屈,瘪着小嘴看向一旁帮他整理卡片的妈妈,可是妈妈什么都没说,只是把另一张卡片塞到小耳朵手里。
小耳朵生气地把卡片甩到一旁,然后走到鹏鹏面前,可怜兮兮地问:“能让我玩会儿吗?”
鹏鹏摆弄着手里的卡片,似乎在犹豫,过了一会儿转身走开,不再搭理小耳朵。
小耳朵在原地站了许久,目光一直固定在鹏鹏身上,看鹏鹏没有和他一起玩儿的意思,只好回到妈妈身边,一言不发。
妈妈安慰他说:“就让他玩儿吧,回家妈妈给你买你一直想要的小汽车,好不好?”
小耳朵发了会儿呆,就继续玩手中的卡片,好像没有那么失落了。
体验课结束后,我和小耳朵妈妈聊了一会儿。
“小耳朵在班里是最听话的孩子,动手能力很强,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也从来不和其他小朋友起争执。”
小耳朵妈妈反而面带愁云:“可他在家时完全不是这样,经常对我拳打脚踢,不听话也不尊重我。”
“那你知道原因吗?”我很惊讶,因为这和小耳朵在班里的表现完全不同。
“他生气发脾气的时候就会这样,只要我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不愿意去做某件事就会这样。”
“那您是怎么处理的呢?”
“我会举一个枕头让他打枕头!”
“那他呢?”
“他就拼命打枕头,之后追着我跑,又打又咬,还经常在地上撒泼打滚,叫得撕心裂肺!”
“他在爸爸面前也这样吗?”
“没有,他只在我面前这样,爸爸是不允许他这样无理取闹的。”
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的表现完全不同,在学校是“受气包”,在家却“窝里横”,这两种角色的转变,恰好折射了父母教养方式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