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大年:所谓“问题孩子”,其实是被误解的白天鹅
发布时间:2022-11-21 18:41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作者/ 贾方方
采访对象:詹大年,1981年中师毕业参加教育工作,1988年开始担任校长,2011年创办丑小鸭中学,专门招收家长管不了、学校没法管的“问题学生”,如今已帮助2000多个孩子重新恢复自信阳光,回到家庭和学校。
我原来是一名公办中学校长,从教41年,38岁那年辞职办学,2011年创办昆明丑小鸭中学,至今已有11年。在外人眼中,丑小鸭中学有点特别,因为专门招收父母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而我也因此自封为“问题孩子他爹”。
想必你注意到了,我给“问题孩子”打了引号。这也正是我想和大家探讨的:这些孩子真的有问题吗?问题真的出在孩子身上吗?他们真的需要被改变吗?其实,就像丑小鸭是被误解的白天鹅一样,在我看来,“问题孩子”也是被误解的白天鹅,他们需要的不是改变而是帮助。丑小鸭本来就是白天鹅的品种嘛。
有些问题不是真问题,只是孩子遇到了难题而已
被送到丑小鸭中学的孩子,都是家长管不了、学校没法管的,在大人眼中,这些孩子有很多“问题”:爱玩手机、沉迷游戏、打架斗殴、厌学弃学……单看这些字眼是不是已经感觉很让人头疼了?在和2000多个“问题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时候有些问题只是表象,真相是孩子遇到了难题无法解决。
小乐刚上初二,突然不上学了,还策划了离家出走。和小乐爸妈描述的厌学不同,我说到父母希望他好好上学时,小乐的回应出人意料:“其实,我是想上学的,只是没人能够帮助我,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原来,小乐因为上课唱歌被老师批评,觉得没面子,又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于是逃课。班主任立刻通知小乐爸妈。他们不问缘由狠狠批评小乐,家里更是吵得不可开交。小乐觉得学校容不下自己,父母不待见自己,只能离开学校离开家。然而,不上学的日子一点儿也不快乐。他怕遇到老师和同学,怕被人看不起,内心特别煎熬。
童童某次考试失利,一直成绩优异的他开始频繁请假不去学校。童童父母都是名校教师,非常重视学习成绩,这次童童成绩下降,他们很生气,紧锣密鼓地鸡娃提升。结果,童童厌学了。他父母非常痛苦,跑来问我怎么办。
和童童沟通后,我发现,像小乐一样,童童很渴望上学,有时甚至会偷偷站在学校门口眺望。他也会对不上学感到羞愧,只有双休日才出门玩耍,就是防止亲友发现自己没去上学。到底是什么阻止了童童上学的脚步?上学就要考试,成绩不好的话,老师失望,父母指责,别人笑话,他自己也接受不了,所以干脆不上学不考试,也就没有不好的评价了。
张洋上初中后,迷上了打游戏,成绩也一落千丈。爸爸夺过手机给砸了,妈妈直接拔网线。本以为手机没了、网断了,张洋就能专心学习。谁承想,他是什么都不玩儿了,但也什么都不学了,连话也不说了。这下父母彻底慌了,他们不明白,自己做的一切明明都是为孩子好,他为什么却一点儿也不领情?
其实,不是张洋不领情,而是他无法和父母、他人建立连接。进入青春期后,张洋体重飙升,同学笑他太胖,不和他玩儿。父母也嫌他不自律,未来堪忧。不被同伴接纳,不被父母理解,现实的人际关系严重断裂,张洋陷入无尽的孤独。这时,网络帮他与世界建立了连接:不需要面对面,也没有嘲讽,比现实世界美好多了。
……
在昆明丑小鸭中学,我至少和1000个“不想上学”的孩子接触过,至今没有遇到一个真正“不想上学”的。和小乐、童童、张洋一样,他们渴望上学,喜欢校园,热衷和同伴一起学习、玩耍,其中不乏一些聪明、有才的孩子。只是,他们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不被认可、被嘲笑排挤、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困难等,没有办法解决,只能通过不上学来应对。
其实,只要我们愿意和孩子交流,看到他们的难处,帮助他们解决真正的问题,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奔向学校。你知道吗,那些曾经弃学的孩子从丑小鸭中学毕业后,几乎没有不上学的,如今有的已经大学毕业,有的在读研究生,有的已经成为单位的骨干,也有的已经结婚生子。
然而,当孩子不想上学时,很多父母和老师首先思考的不是“孩子为什么不想上学”,而是“孩子不上学怎么办”,采取的行动不是和孩子沟通,寻找病因、对症下药,而是从结果出发,逼着孩子上学,寻找机构给孩子戒网瘾,结果硬是把没有问题的孩子逼成了“问题孩子”,出现抑郁、焦虑甚至自残、自杀的情况。
建设好家庭,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风。婚姻与家庭杂志是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刊、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家庭建设轻教材、全国妇联重要宣传舆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