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靖宇:换个角度看原生家庭
发布时间:2022-11-01 15:34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作者/ 贾方方 被采访者 | 史靖宇
采访对象:史靖宇,心理学博士,同济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委会委员兼副秘书长、家庭治疗学组委员,系统治疗督导师、系统家庭治疗师,中德高级家庭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中德班)中方教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从事系统家庭治疗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16年。擅长家庭冲突、夫妻沟通、亲子关系、情绪调节、个人成长等议题的系统治疗。
当下,原生家庭成了一个非常流行的词。我是做家庭治疗的,研究的重点就是家庭,临床中凡是涉及婚恋话题,也都绕不开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我想强调的是,这种影响不只有负面,更有许多积极作用,而且原生家庭不能定终身。今天,我就换个角度和大家谈谈原生家庭,透过其对婚姻的影响,看见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束缚,更看见它送给我们的礼物,冲破束缚,找到力量,经营好婚姻。
去除标签化,问题有解了
丈夫加班到很晚,也没给妻子发短信说什么时候回来、在不在家吃饭。妻子觉得丈夫太冷漠,不在乎也不关心自己,是典型的回避型依恋风格。妻子动不动就大声说话,要是不理她,她就急,嗓门也会变得更大,跟吵架似的。丈夫认为妻子太情绪化,没有安全感,是典型的矛盾型依恋风格。
这样的场景熟悉吗?我倒是经常见到。不少人学了点心理学,回家就给自己和伴侣一通分析,一人贴一个标签:我/他就是这么个风格,最后得出结论:唉,原生家庭带的,改不了,我们的婚姻没救了。
依恋风格是原生家庭对人的重要影响之一,深刻影响着我们和伴侣的互动。比如回避型的人害怕和伴侣过度亲密,不喜欢沟通,遇事能躲就躲。比如矛盾型的人缺乏安全感,比较情绪化,黏人又烦人。但实际上,我们很难特别清晰地把一个人定义为就是某一种类型,更多时候是多种类型的组合。而且,依恋风格也不是终身制的,并不是归到某种类型,这辈子就只能这样了。
我想提一个什么新观点呢?从依恋品质的两个坐标来看这个问题。一个坐标是理性,极端情况是高度冷漠,既不付出也不接受感情。另一个坐标是感性,极端情况是只谈感情只谈爱,完全交付。事实上,所有人都是这个坐标系中的某一个点,既有理性、回避的部分,也有感性、付出的部分,只是多少的问题。
这么来看待依恋风格,我觉得至少能让一些人放松下来,不必把自己或伴侣定型为某一种类型,被这个标签束缚。跳出标签束缚后,我们才能更加多元地处理夫妻问题。这里我分享两个视角。
一个视角,不一定是原生家庭赋予了你某种依恋类型导致婚姻无法维系,也可能是你们在沟通中做了些什么导致关系出了问题。
在丈夫的原生家庭里,父母不回家吃饭都不用打招呼,他觉得家是很安全的地方,回来有饭吃,不回来也不会怎样。所以,他想不起来要专门跟妻子打招呼说这件事。这是他的沟通方式,并不意味着他是回避型。
在妻子的原生家庭里,一家人就喜欢吵吵闹闹,嗓门大是常事。父亲跟母亲说一件事情,她没听见,他就着急,一着急声音就特别大。所以,她不会把这种行为理解为情绪化,只是一种沟通方式,并不意味着她是矛盾型。
直接甩锅给原生家庭,看似简单易操作,实际上却让婚姻走进死胡同,因为定型意味着无能为力。换个角度,发现不是依恋问题,而是沟通问题:缺乏换位思考,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那么,问题就有解了。
另一个视角,我们可以反过来看依恋类型:束缚的另一面。
父母给到女儿的依恋风格是矛盾型,导致她特别在意情感,甚至让丈夫觉得有点儿作。但也正因此,妻子知道怎么表达爱,非常清楚自己对爱的需求是什么,她的主动给婚姻注入了非常多爱的资本。当丈夫不再把妻子的依恋风格当作问题看待时,他也在妻子的带动下变得更愿意也更懂得表达爱。
在依恋品质的坐标中,丈夫更倾向于回避型。当妻子把这个当作问题时,她总能看到丈夫不爱沟通、不善表达的时刻,火冒三丈。当她不再从问题角度出发时,突然发现,原来每次遇到难题,丈夫都临危不乱,处理得特别好。
不把依恋风格完全看成是原生家庭带来的束缚时,我们就更容易发现它带来的积极影响,从而更好地经营婚姻。
建设好家庭,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风。婚姻与家庭杂志是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刊、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家庭建设轻教材、全国妇联重要宣传舆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