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糖夫妻”:“5+2”婚姻的甜与忧
发布时间:2022-01-11 11:06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作者/ 耘田
“周末夫妻”不是个新鲜话题,它是指夫妻双方因为工作、养老等因素,分离于不同城市或是一城两地,只有在周末或节假日才有机会相见,过着“5+2”模式的生活。选择做“周末夫妻”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被动选择。因为两个人的工作不在同一个城市,或其他客观原因不得不被动加入到“周末夫妻”队伍中;另一种不是因为客观条件限制,而是夫妻俩的主动选择。
第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周末夫妻”,已流行多年,不再赘述。第二种“周末夫妻”近年来在高学历、高收入都市夫妻群体中日渐流行,甚至还有个昵称叫“半糖夫妻”。这些夫妻具备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客观条件,为什么还要选择“5+2”婚姻模式?作为“周末夫妻”的进阶版,“半糖夫妻”真的能给婚姻保鲜,让生活更幸福吗?
加了糖的苦咖啡,“真香!”
赵嘉和妻子结婚12年,孩子也10岁了,但他们从一结婚就做了“半糖夫妻”。赵嘉的妻子自幼丧父,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决定结婚时,妻子就表达了婚后依然要跟母亲同住的意愿,赵嘉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之所以答应,一是这辈子非她莫属,二是我非常赞成这种模式。”他的工作习惯是夜里工作白天睡觉,妻子则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两个人作息时间完全不吻合,所以分开住是最好的选择。
赵嘉的工作室就开在自己的公寓里,一直以来他就习惯独居。结婚后,周一到周五,赵嘉依然住在自己公寓里,与此同时,妻子正常上下班,两个人每天都会打半小时左右电话或视频。
“我们俩三观契合,大事小情能迅速达成一致。我们对彼此也非常信任,幸运的是双方父母也非常尊重我们。”赵嘉说,如果不选择“半糖夫妻”,他们很可能早就分开或者是爱情变亲情了。赵嘉的工作室有钟点工负责做饭、洗衣,妻子的饮食起居有岳母悉心照顾。不在一起时,两人都会好好吃饭,认真工作。每周五晚,赵嘉回岳母家,和妻子、女儿一起吃晚饭。周六是雷打不动的“陪娃日”;周日是“夫妻日”,两人会一起看一场电影、逛逛街或窝在家里聊天。周日吃完晚饭,赵嘉回自己住处。“想念从他离开家门那一刻开始,剩下来的5天,因为想念而变得很美好。这样的模式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和更好的伴侣。”赵嘉的妻子说。
孩子上幼儿园后,朋友建议两人住在一起。但赵嘉觉得没必要,因为陪伴孩子不在于时长关键是质量,他每天晚上都会跟孩子视频,周末回家放下一切用心陪伴,孩子的安全感十足,比同龄孩子开朗大方得多,这说明在他们家,“半糖夫妻”的模式对婚姻和亲子关系并没有产生什么负面影响。当然赵嘉也坦言,之所以选择这种婚姻模式,是不想和岳母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毕竟两代人的生活习惯、价值观都不同,距离近了难免互相看不顺眼,到时候夹在中间的妻子很难做。
“女儿对他很放心,我凭什么不踏实?日子是他们自己的,我无权干涉。”赵嘉的岳母说,其实当初女儿决定做“半糖夫妻”时她是不同意的,无奈小两口坚持。现在老人很欣慰,女儿、女婿没有因为不天天在一起而有二心。
像赵嘉夫妻这样的“半糖夫妻”非常崇尚“距离产生美”,认定“小别胜新婚”,当然他们这么“任性”的前提,是因为工作稳定,收入不菲,根本“不差钱”。
记者采访的很多“半糖夫妻”,大多对这种婚姻模式赞不绝口:可聚可分,收放自如,既不彼此消耗又互相牵肠挂肚。让人可以在“围城”中探出头来吸点新鲜空气,既拥有单身的轻松自如,又能尽享家庭的温暖踏实。
尽管很多人不赞成“半糖夫妻”的模式,但记者在采访当事人时却听到了一个高频词,那就是“真香”。当然他们也承认,要尝到“半糖夫妻”的香甜,得付出时间、耐心,甚至要承受得住孤独和挫败。
建设好家庭,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风。婚姻与家庭杂志是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刊、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家庭建设轻教材、全国妇联重要宣传舆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