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滔:影响华人家庭的3种独特文化
发布时间:2018-12-13 00:00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作者/ 口述︱赵文滔 文︱本刊记者 付洋
采访对象:赵文滔,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咨商学系教授,亚洲家庭研究院(AAFT)终身院士,华人伴侣与家族治疗协会前理事长,香港大学婚姻家庭治疗博士,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婚姻家庭儿童咨商硕士,拥有台湾咨商心理师证照,从事伴侣咨商、家庭治疗超过20年。
心理标签:在家庭中,有一种驱动家人互动的集体性力量叫作文化动力,其中有3种文化动力对家庭影响很大:孝顺文化、体贴文化、间接沟通文化。
文化动力,是一种驱动家人互动的集体性力量
从家庭治疗师的角度来看,家人之间的相处如同跳舞,有一个固定的舞步和模式,如果一个人往前,另一个人一定要往后,否则就会踩到对方的脚了。因为朝夕相处多年,家庭成员彼此之间有心照不宣的互动模式。而在互动模式背后,会有一些推动他们这么做的力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动力”。
有的动力源自发展的需要。比如,当孩子还是个婴儿时,生命很脆弱,大人很自然地想要保护他,就会有一种保护的动力,尤其是承担主要养育责任的妈妈。爸爸白天忙工作,晚上回家才有时间和心情逗一下孩子,有时还可能把孩子逗哭。这时,妈妈就会感觉很烦躁,保护的动力会驱使她阻止爸爸,甚至会责备他,夫妻俩往往会因此闹得不愉快。虽然,爸爸和妈妈的举动都是出自爱。
还有一种动力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集体的文化动力。比如,一个孩子考到一所重点中学,他的爸爸妈妈就把家搬到了这所中学附近,妈妈辞职照顾他,爸爸一个人负责赚钱养家很辛苦。因为上学的事全家总动员,孩子的心理压力过大,住进了医院 。从表面看,搬家是爸爸和妈妈做的决定,似乎是妈妈和儿子分化得不好,但我认为其实是陪读这种社会文化的氛围,让他们觉得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实际是文化的动力在推着他们这么选择和互动。
关于文化的定义,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都有自己的观点。作为家庭治疗师,我认为文化像是在一个特定的时空脉络之下,特定的气候、特定的土壤,慢慢发展出的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来解决人们所碰到的问题,人们做事情的方式逐渐变成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这就是文化。文化就好像是我们生活当中的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就像鱼儿生活在水中,所以不知道水是什么,因为已经习以为常,我们常常意识不到文化对自己婚姻和家庭的影响。
举个例子,北方的男人往往拒绝下厨,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一个老爷们儿,做饭是女人干的事情。而上海的姑娘从小就看见自己爸爸、邻居叔叔做饭,认为男人做饭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这是两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如果北方汉子娶了上海姑娘,小夫妻进入新家庭里,他们就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磨合。
家庭文化,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动力。在一次婚姻咨询中,太太控诉先生,每当她需要他的情感支持时,他总是不愿意听她说话,“我都已经哭得嗓子哑了,他非但没有安慰我,还一个人跑到阳台去洗衣服!他把我自己留在那里哭!他一点儿都不在乎我!”这位太太的父母都是比较情绪化的,所以她觉得只有激烈的感情才是爱情。
先生生长在农村,家里孩子很多。小时候,父母去劳作时,他负责看着几个弟弟妹妹。当弟弟妹妹哭闹时,他就给他们嘴里塞点儿吃的,等他们不再哭闹,他赶紧去帮父母干活儿。所以,当他发现自己没办法阻止太太的眼泪时,他就赶紧跑去替太太干活儿—洗衣服。
因为迥异的生活背景,导致两个人的互动方式出现了很大差异,这是源自文化的动力。
对家庭治疗师来讲,我会特别关注在约定俗成的文化脉络里,家人之间是怎么相处的。给一个家庭建议的时候,我也会很小心地去贴着这个家庭当中的文化,否则很难解决问题。我观察到有3种文化在教科书中没有讲,实际却在家庭中有很重要的影响:孝顺文化、体贴文化和间接沟通文化。
建设好家庭,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风。婚姻与家庭杂志是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刊、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家庭建设轻教材、全国妇联重要宣传舆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