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捍卫家庭 捍卫童年
发布时间:2018-04-27 00:00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作者/ 口述 | 孙云晓 文 | 本刊记者 付洋
采访对象: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国务院表彰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国务院妇儿工委儿童工作智库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主要教育著作有《习惯养成有方法》《发现童年的秘密》《孩子,你有无限可能》等专著。
主要观点:捍卫家庭、尊重儿童的权利、生活教育、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提高文化自信,这是新家庭教育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父母努力的方向。
在信息化时代,家庭教育的实践需要新家庭教育观来引领。我认为,新家庭教育观至少包括5方面:新的家庭观、新的儿童观、新的教育观、新的代际关系观和新的文化观。
国之本在家,要捍卫家庭
新的家庭观是指我们要捍卫家庭,做好家庭建设。过去,我国有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很多人借口工作太忙,而不去履行家庭义务。甚至有些媒体在宣传报道杰出人物时,总是强调其为了工作,家里老人孩子病倒在床都没时间照顾。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应该提倡,这是有悖人伦和人性的。
早在2000多年前,孟子就说过“国之本在家”。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国,国与家是不能分开的。今年2月,解放军陆军司令员韩卫国的《致陆军官兵家属的一封信》刷爆了朋友圈。在这封信中,韩司令写道:“……在父母生病临终时、在妻子生子临产时、在孩子升学临考时,只要没有打仗任务和确实离不开的特殊任务,都必须及时请假回家……对于父母生病不回家、妻子生产不照顾、家庭有难不帮助的个别官兵,不但不表扬、不宣扬,而且还要对他的真实品德进行考察。”我觉得,这封信写得非常好!家庭不稳固,怎么安天下?
有些公司倡导狼性文化,强调激烈竞争,鼓励员工整天加班不回家。我认为,像狼一样努力工作可以,但是绝不能以牺牲婚姻与家庭为代价。我们一定要捍卫家庭,无论工作多忙多重要,也要留出时间照顾老人、陪伴伴侣与孩子。一定要警惕狼性文化,不能让它进入到家庭领域。如果家不像家,父母不像父母,那么孩子就不可能像孩子。
家庭建设的内容非常丰富,只要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责任感,就可以把家庭建设好。我在《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做主编时,曾经见过一个河北农村的家庭,他们家最隆重的节日是“家庆”,父母的结婚纪念日就是家庆日。他们认为,正是因为有了父母的结合,才有了这个家。孩子从小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从父亲身上知道什么是男人、丈夫、父亲;从母亲身上知道什么是女人、妻子、母亲;从父母的互动中,知道什么是爱情和婚姻。每逢家庆日,孩子们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回来,陪伴在父母身边,一起感恩父母,和父母一起回忆往事,表达对家的思念,聊聊自己的成长与收获。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家庭建设方法。
有的家庭还会开“家庭生活会”。当家庭事务很多时,所有家人坐在一起商量怎么办。这既是决定家庭事务的重要办法,也是促进家人关系亲密的良好方式。在北京朝阳区,还有很多家庭制定了《家庭公约》,规定父母怎么办,孩子怎么办,用更现代更文明的方式来解决代际矛盾,这些做法都是家庭建设。
其实,做家务也是一种家庭建设。我们以前经常会说“妈妈的味道”,对孩子来说,妈妈亲手做的饭菜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妈妈的味道能够伴随他的一生。山东讲究离家饺子还家面,我每次回到青岛老家,母亲都会给我做一碗香喷喷的面条,味道几十年不变,真是太好吃了!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妈妈不会做饭了。我担心,“妈妈的味道”会变成“外卖的味道”。外卖是有钱就能买到的,而妈妈的味道却是无可替代的,因为那才是家的味道。
建设好家庭,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风。婚姻与家庭杂志是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刊、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家庭建设轻教材、全国妇联重要宣传舆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