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青少年抑郁成为难以言说的痛
发布时间:2022-01-14 16:55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作者/ 任丽(心理咨询师)
2021年11月,教育部明确提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要给予重点关注。13岁的小荣就是在筛查中被发现有严重抑郁倾向的,最终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
而在这之前,无论是学校的老师还是父母对小荣的异常表现都浑然不觉。而且,检查结果出来后,小荣妈妈第一个反应就是否认:这怎么可能?孩子从小快乐阳光,怎么上了初中就抑郁了呢?
因为不相信,妈妈带小荣先后去了三家医院,做了很多测评,见每家医院的诊断都是如此,她才不得不接受小荣生病的事实。不过,她和丈夫对这个病讳莫如深,不敢在孩子面前说,也不敢给孩子看药盒,每次都偷偷换掉,生怕孩子知道实情后会更加抑郁。
的确,对大多数人来说,心理疾病比生理疾病让人有更强烈的病耻感,因为他们担心别人把抑郁症跟“神经病”画等号,怕周围人把他们当作异类不被理解,从而承受更大的人际关系压力。但,逃避无济于事,面对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青少年抑郁是怎么来的
孩子抑郁是向家庭、向社会发出的求救信号,他们在用症状表达,或许这个家庭生病了,或许家庭过去僵化的模式让孩子感受到无法忍受的痛苦,或许在学校出现了适应问题。
环境适应遇到了困难
小荣刚刚升上初中,进入一个新的学校,特别渴望结交新的朋友。可是,小荣小学基础比较差,期末考试成绩倒数,数学也就罢了,连自己一直引以为傲的语文也考砸了,所有这些都严重打击了小荣的自尊心。一方面她想像班级里的其他孩子一样优秀;另一方面因为拖了班级后腿而内疚,还因为自己考试成绩差而自卑,这让小荣更加不敢去交朋友,还经常感受到被同学孤立、排挤。
学业上的压力、人际关系上的压力,让小荣在新环境中无法快速适应,导致她异常焦虑。越焦虑,想得就越多,小荣就越无法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结果学习成绩就更难以提高,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而这一切困难,小荣都一个人默默地扛着,整晚整晚地失眠。
早期被忽视、被虐待以及丧失等创伤经历被激活
同样是升入初中,为什么别的孩子没有出现适应问题呢?这跟一个人的家庭关系息息相关。
小荣的父母是经人介绍闪婚的,婚后才发现,两个人的性格有巨大差异。爸爸脾气不好,做事简单粗暴;妈妈性格内向,喜欢抱怨。小荣确诊后,父母经常因为孩子的事情发生争吵,而且大多数时候都是当着小荣的面。孩子无所适从,因为站在谁那一边,都会让她感到背叛了另一方。
父母自顾不暇,就更顾不上孩子了。有时候为了战胜对方,他们还会控制孩子,争夺孩子的爱,也因此,孩子更多感受到的是情感上的忽视、不被支持。
我们谈到虐待时,总会联想到躯体虐待,但实际上语言暴力可能比身体上的虐待带来的创伤更为严重。孩子会将早期父母那些侮辱性的语言内化,并成为自身核心信念的一部分。比如我不好、我不配、我就是不行等,这些自我认识也许就来自父母总是指责孩子做不好、很笨等语言。
当面临挫折性的环境时,孩子尚不具备应对困难的能力,也没有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就会更加贬低自己,更为退缩,也会有更多的自我攻击。最严重的自我攻击就是觉得自己不配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从而出现自残自杀的行为。
自恋受损
抑郁的易感人群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非常敏感,同时也会有那么一些小才华,而这些小才华也是维持他们自尊的非常重要的支撑。
就像小荣,小学时语文作文总是得高分,获得了老师、同学的认可,她也很喜欢写作,这是她特别值得骄傲的事情。但上了初中,同学的贬低让她的自恋受到严重的损害。本来她已经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不如同学了,现在更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一个毫无价值的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这时,她就有可能采取过激的行为。
青春期的孩子处在建立自我认同的阶段,他们会把自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而这时,家长、老师仍然把他们当作小孩子看待,总是用说教的方式与他们沟通,或者直接下命令,孩子就会感受到不被尊重。为了维护自尊,他们会用叛逆的方式极力地反抗。
建设好家庭,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风。婚姻与家庭杂志是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刊、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家庭建设轻教材、全国妇联重要宣传舆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