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孔子讲得明明白白
发布时间:2023-03-02 15:43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作者/ 闫燕秋(情感作家)
家风,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印记。在这些印记中,近仁是特别深厚、隽永的一个。所谓近仁,就是亲近善友、善知识,亲近仁义仁爱的人、事、物。通俗点儿讲,就是渴慕好的,远离坏的。
管宁就是个近仁的典范。三国曹魏时期,管宁和华歆曾是好友。一次在菜地锄草时,两人看见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而不见,继续挥动锄头干活儿;华歆则是先捡起金子后又丢弃。又有一次,两人一起坐在同一张席子上看书,突然有衣着华贵的人乘着豪车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样看书,华歆则丢下书跑出去看。管宁将席子割断,跟华歆分开坐,并且对他说:“您不是我的朋友!”
这就是成语“管宁割席”的来历,后被喻为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或中止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为朋友。后来,管宁和华歆在人生路上果然分道扬镳。
当然,像管宁这样高度自觉、立场鲜明的人很少,大部分人是在家庭中接受父母教育而成为这样的人。举个例子,小明和小强一起玩儿,玩着玩着,小明被飞扬跋扈的小强打了。他一边哭一边还要和小强玩儿,因为小强有很多好玩儿的玩具。小明妈妈耐心地教育他:“虽然小强有很多好玩儿的玩具,我们依然要远离他,因为他现在很危险。等他变好了、知错了,你再和他玩儿,好不好?”小明听妈妈的话,跑去和性格友善的佳佳一起玩儿了。
近仁、亲善、离恶,可以说,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这样的家风中沐浴成长:自幼,父母便教育我们要向榜样学习,向先进学习,向优秀的人学习,这就是近仁的家风缩影。长大后,这就成了我们的价值观,深入骨髓,代代相传。
也因为这样的个体价值观和家风,汇聚成我们的国风,形成“亲仁善邻”的外交文化。在国际舞台上,我们国家总是亲善近仁,坚持正义,反对霸权,形成良好的口碑。
千百年来,在近仁家风的塑造和弘扬中,《论语》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
建设好家庭,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风。婚姻与家庭杂志是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刊、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家庭建设轻教材、全国妇联重要宣传舆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