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容貌焦虑耗掉整个青春
发布时间:2022-11-29 18:21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作者/ 张绍然
对自己外貌不满意正在成为全球青少年的一大心病。
2020年12月,比利时根特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24个欧美国家青少年行为报告数据得出结论:约61%青少年对自己身体不满意。2021年,中青校媒对全国2063名高校学生开展容貌焦虑问题的专项调查发现:近六成大学生存在容貌焦虑。
新氧数据颜究院发布的《2021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2019—2021年,25岁及以下人群是医美消费的绝对主力。“95后”“00后”占据医美消费市场54%,其中“00后”占比达到19%。2020年5月,我国儿童化妆品的整体销售额比去年增长超过1200%,目前儿童化妆品市场总额约为100亿元,且这一市场年增长超过30%,每年至少有5000万名儿童使用化妆品。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容貌焦虑已波及大学生和儿童青少年群体。那么,容貌焦虑对未成年人有何影响?哪些反应是正常且在可控范围内,哪些现象则需要严肃对待?如何做,才能让孩子们摆脱容貌焦虑,重新找回自信人生?
青春期难免遭遇容貌焦虑,父母的正确引导很重要
“我的发际线太高了!做梦都想植发!”“满脸痘痘,要多丑有多丑!”“我已经半个月没吃晚餐了,每天晚上都饿得睡不着,但我还是会坚持下去。”这是记者随机采访时,几名初中生的回答。
不得不说,容貌焦虑几乎是青春期孩子的通病。
何为容貌焦虑?通俗来讲就是对自己的长相不自信,觉得自己不好看而产生的焦虑感。
随着青春期到来,第二性征的出现以及性激素的变化,青少年会比之前更加在意自己的外表以及异性对自己的看法。他们想以更美的形象、更好的姿态出现在他人面前,从而在心理上对自己的性别产生认同和接纳,这是青春期心理成长的重要任务之一。
也正因此,但凡容貌上有一点瑕疵,比如个子不够高、不是瓜子脸或是脸上长个痘痘,他们都会当作天大的事,觉得“没脸见人”。
除此之外,人都会有“假想观众”的信念,即相信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关注和评价。因为担心别人的评价,所以过度夸大容貌的作用。这一特点在正处于自我概念建立阶段的青少年当中尤为明显。举个最常见的例子,比如在班级活动中,如果主动和自己合影的同学不多,有容貌焦虑的孩子就很容易下意识地认定他们嫌自己难看。
青春期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对美丑的辨别能力不太完善,容易钻牛角尖,也很容易被误导,因此,父母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父母可以告诉孩子:“青春期长痘痘很正常,用头发或帽子遮一下就好。”“大家都长痘痘,去学校比比谁长得多,没准儿很有趣。”这样,孩子就会对容貌建立正确的认识,与并不完美的容貌和平相处。
父母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用自身的经历帮助孩子缓解容貌焦虑。
今年刚上大学的小可说,因为嘴唇很厚,牙齿也不好看,她一度觉得自己像个怪物,在十四五岁时也因此感到很自卑。当时甚至有男生笑话她是“香肠嘴”,父亲知道后,立刻去学校找到那位男生让他当面给小可道歉,并保证不再嘲笑她。
妈妈也经常跟小可谈心,告诉她自己小时候也为容貌自卑过,因为头发稀疏,别人嘲笑自己是“秃子”。但是,越是关注容貌就越烦躁。“越烦躁越想吃东西,晚上也睡不着觉,这样一来就会越来越胖甚至长痘痘。”妈妈告诉小可。
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小可慢慢不再过度关注自己的容貌,而是集中精力做自己擅长的事,如画画、编舞台剧,她也变得越来越自信。
对容貌有更加清晰、正确的认识后,即使偶尔有小烦恼小郁闷,也不会对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产生太大影响。
事实上,只要父母不过度打压,孩子不过度关注,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容貌焦虑都会渐渐消失。如今19岁的小可依然有着厚厚的嘴唇,但她已经不在乎了,自信乐观的她深受周围人欢迎。
建设好家庭,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风。婚姻与家庭杂志是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刊、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家庭建设轻教材、全国妇联重要宣传舆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