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催生新行业,“职业伴娘”有点儿火
发布时间:2022-10-24 17:10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作者/ 宋明珠/王小槑
“十一”小长假如约而至,也迎来了新的婚礼高峰期。
在机场、车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们总会和一些打扮时尚、妆容精致的女生擦肩而过,只是,我们不知道,她们是在和我们一样享受着假日时光,还是在奔赴属于她们的一个又一个“任务”。
“早上赶高铁太早了,补了一觉,都没时间化妆。”麦麦一边仔细地化妆一边回复微信。“姐妹,我们是11点的高铁,一会儿就到了,是直接去你家还是去哪儿呢?”
又逢周末,职业“伴娘”麦麦从重庆赶到内江参加一场婚礼,在火车缓缓减速的过程中,她开始和新娘沟通见面的地点……
市场需求催生“冷门”行业
和许多提供租赁服务的行业一样,职业伴娘总是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的地点,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获得相应的报酬。
过去,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讳莫如深,竭尽全力扮演好新娘好友的角色。而今时今日,随着大家接受程度的提高,她们的活跃之地已不再局限于闲鱼等二手交易平台,而是频繁出现在微博、小红书、抖音……甚至有了专门提供相关服务的App。
笔者试用了其中一款。
在这里,职业伴郎伴娘可以免费申请入驻。进入“租聘服务市场”,可以看到平台依据定位进行的相关推荐,伴郎伴娘信息和需求发布,包括婚礼时间、地点、所需人数及酬劳等。平台同样会根据定位将需求订单推送给注册的伴郎伴娘,有些时间适合、报酬较高的订单,“应聘者”甚至超过100人。App首页显示,伴娘伴郎注册人数每天都有所增长,目前已有近8万人。
伴娘这个角色何时出现很难确定,有一种说法是上古时期抢婚盛行,新娘的家人就将同族的女子和男子扮作“新娘”和“新郎”,抢婚的人不知道谁是新娘,又见队伍庞大,就不敢贸然抢婚了。时至今日,婚礼一定要有伴娘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对很多人而言,婚礼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场合,还是希望尽量完美,或者说和大多数人的相似。”
如今,越来越多的新人选择中式、西式婚礼相结合,既有传统的迎亲、敬酒仪式,又有西式的宣誓、丢捧花仪式,每个环节都需要有人盯着,一天下来并不轻松。今年即将完婚的小晗早早找好了伴娘,“要结婚了才知道,里面有这么多烦琐的细节。比如接亲时游戏环节是否流畅,上台时头纱是否铺平,现场会不会紧张,等等。如果有伴娘在场,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除了像小晗这样渴望通过“专业人士”获得完美婚礼的新娘外,还有一些新娘是受现实所迫,不得不求助于职业伴娘。比如麦麦参加的这场婚礼,4个伴郎伴娘都是请的。
这次婚礼,新娘28岁,年少时在外地求学,后来又在上海工作。回老家举行婚礼时发现,儿时的玩伴儿早就结婚了,
有的还是二孩妈,都不能再当伴娘了。晚婚是职业伴娘被需要的重要原因之一。《2020中国人口普查年鉴》显示,202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涨至28.67岁,其中,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9.38岁,女性为27.95岁。结婚时很难找到未婚且适龄的伴娘,是很多新娘需要面临的窘境。“常年在外地,和大家联络得少,就算有合适的人选,叫人家来当伴娘也不合适,欠了人情是不好还的。”新娘解释说。
当今社会流动性非常强,不少年轻人远离家乡,结婚对象不再只是同乡同城的,更多是相隔甚远的城市甚至外国的。
“找我们做伴娘的新娘一般都家在外地,在这边没什么亲戚朋友。”职业伴娘欣欣说。10年的伴娘经历中,她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新娘来自日本,虽然父母在国内,但同学、朋友却无法赶过来,只能通过婚庆公司寻找伴郎伴娘。加上这几年新冠肺炎疫情此起彼伏,有一些新娘的朋友无法按时到场,就近寻找职业伴娘会更加稳妥。
此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进行社交,甚至觉得社交无意义,更多沉浸在陌生人社交中,这一点从年轻人手机中的社交软件可见一斑。平时朋友不多,结婚时也就很难找到适合的人来做伴娘,职业伴娘可谓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建设好家庭,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风。婚姻与家庭杂志是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刊、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家庭建设轻教材、全国妇联重要宣传舆论阵地。